小时候,我家住在双河。
双河,又叫两河,顾名思义,有两条河。
公社、学校、供销、粮站、食品站乃至整个乡场全在河那边,而我的家却在河这边。学校离家几百米,中午回家吃饭,每天上学放学往返几次,都得过河。
那是一条由石头墩子搭起的跳墩河,每逢下雨,大水冲走跳墩,热心人又使尽全力地找来大石头,重新搭上。
一年又一年。一场又一场的大雨一次又一次地冲走跳墩,引得人们怨声载道,又一次又一次地搭跳墩过河。
“老祖宗没眼光,怎么把家建在河这边?孩子上学、上街买东西隔水吊桥的,不方便!”
“当时,准备将公社建在我们这边的,生产队不允,嫌占了耕地!”
“鼠目寸光!若公社建在我们这边,乡场也将迁过来,我们就是街边人了,说不定,还能在家开店做生意呢!”
……
人们忍不住地嘟囔。没错,当时的人们穷怕了,开商店做生意,是人家送钱上门,经济必然活泛些。
世上没有后悔药。重新回到现实,每逢下雨,河水暴涨,我们都无法过河,只得沿公路往镇的方向走,途中过桥,再折回家。
家,近在咫尺,一眼就能望过去,却生生绕了一个“U“口朝左的大圈儿,四十多分钟才到。
除了绕道而行的桥,也有铤而走险的过河法——在河水湍急的上方过钢管。
那是一条连接河东、河西的石条子水槽,用于引水灌溉。河的上方,由钢管连接。
起先,是胆大的成年人过不了河,从钢管上走过。后来,胆大的孩子也在玩耍时寻刺激,选择过钢管。
平日的小河只有半尺高的水,钢管下方的河床是软绵绵的细沙,即使不小心掉下去,也不至于危急生命,大不了湿漉漉地回家,再招来家长的一顿责骂。
胆大的孩子,敢在碗粗的钢管上快步走;胆小的,走几步害怕,小心地蹲下来,骑在钢管上,两手抱着钢管往前“梭”;我天生一个胆小鬼,望着高高的钢管,打死都不敢过!别说走完,我连跨出一步的勇气都没有!
大人们忙于田地间的农活儿,孩子们脸厚地过钢管,碰见时吼几句,没碰见时,任凭孩子们猖狂。
一辈又一辈,脸厚的娃在钢管上大摆大摆,来去自由。
某天,又是一场大雨,河水暴涨,我乖乖顺顺地绕桥回家。姐姐却在族哥的鼓励下选择过钢管。
选择钢管,几分钟到家;选择绕桥,得四十多分钟才行,姐姐被深深地诱惑着。
“我不敢!”看河里夹着泥沙奔腾而下的涛涛洪水,姐姐望而却步。
“别怕,哥牵你!”族哥打气。
于是,族哥在前,姐姐在后,牵着小手,兄妹俩小心翼翼过钢管。
钢管就在族哥的房前,要说在钢管上走得顺趟,也非他莫属。如今,面对暴涨的河水,加之牵了年小的族妹,族哥小心很多,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往前走。
未过河的、已过河的两边观望,无论是谁,都得安全到达才放心。毕竟,他们面对的,不是平日细软的河沙,而是分分钟能卷走人的洪水!
快了,就快抵达对岸了。离河岸仅三两步的距离时,意外发生,兄妹俩不知是谁踩漏了脚,牵着小手纷纷跌于湍急的河水,岸上一片惊呼……
老天保佑!河边有排石条,平日用于洗衣淘菜。惊恐不已的兄妹俩于慌乱中,抱到触手可及的石条子,才险被冲走。吓得失魂落魄的小兄妹,在险象环生中捡回命来。
几十年过去,每当忆起,都惊不住地后怕。若没岸边的石条子借力,小小的哥、姐如何自救?!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走过所有大难,愿族哥、姐姐从此平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