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人给我推荐大V公众号:六神磊磊读金庸,看了几篇,还不错,常能以金庸故事解答热点问题,就是文笔似乎一般,也就没有关注。
直到最近,朋友送了一本《六神磊磊读唐诗》,一气呵成,看完了,才对这个常让人联想起六神花露水的男人肃然起敬:文化积淀深厚,做学问真真是勤奋认真。至少,这本书,确实达到了他想要达到的效果:六神磊磊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翻墙的人,帮我们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几支带露的花来,拿给我们看,喜欢的话,我们自会找正门参观。

一个作语文老师的朋友,让学生买这本书看,让更多的人尤其是中学生,更容易走近古人,走近那时的大唐,或许就是在无形之中播下了唐诗之美的种子,谁知哪天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呢?有期待有希望毕竟是一件幸福的事。
已经有很多大咖给这本书写推荐语了,我只是来剧透三两点,以作读书之痕迹好了。
01何其幸运,我们今天能读到唐诗
读书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之一莫过于背书了,文科生尤其如此,聊起天来,大家免不了要抱怨:古人怎么这么烦,没事儿写什么诗词篇章啊,这么长,难背死了,啊┭┮﹏┭┮
读完第一篇,顿觉以前的自己面目可憎,大约是年纪大了,也想通了:美好的事物就在那里,你看不见听不见它就不在你的世界里,可是某一天你突然想知道这世界的美好,那么它们就会让你感恩,我们何其幸运。
唐诗便是这些美好之中的一种,读完甚至会为散佚在历史烟尘之中的那些伟大诗篇而扼腕叹息,如果没有散佚,该多好。

你知道“孤篇压全唐”的那首唐诗是哪一首吗?作者是谁?他留下来的诗有多少首呢?
答案的前两个你肯定已经答出来了:《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可是他留下来的诗只有两首!还是宋人在编一本乐府诗的时候,收录下来的。如果当初编诗的宋人,遗漏了这首,或许,“孤篇压全唐”就是另一首了;我们也就不会有像“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么美的对宇宙对人生的发问了。
牙牙学语的小朋友都能背诵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自哪首诗?作者是谁?留下来了多少首诗呢?
答案分别是《登鹳雀楼》,王之涣,仅有六首!
而王之涣、张若虚同学的遭遇不是个案,不是偶然:诗仙李白的诗大约就留下来了十分之一!杜甫四十岁之前的诗几乎全部失传,而他就活了58岁,还是死在一条船上的,大半辈子的诗白写了!白写了!他们要是泉下有知,会不会气的得起来骂人:你们这帮龟孙子,好好的文化遗产不知道保护,败家子儿啊!
所以在很多人的印像里,杜甫似乎就只剩下一副惨兮兮苦哈哈的形象,实在是偏见。

而我们今天还能见到的唐诗,诗集或诗选,这其中还是很多人花了大量的精力整理出来的,他们包括但不限于: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康熙……
经历了那么多的兵燹水火和重重浩劫,我们竟能遇见这么美的唐诗,该是何其幸运!
02 大唐之大:唐诗带我们略窥一二
据说网上曾经做过一次“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的问卷,答案集中的一是先秦,一是大唐。前者是因为那时出现的几个人已经把中国人的智慧发明得差不多了;后者是因为‘想浪漫,找李白;想诉苦,找杜甫’,“自由派的洒脱和新左派的忧郁全让它给占了。”大唐之大,在于气度非凡,大约很难有时代可以匹敌。
印像最深的两个故事分别是《节妇吟》和放下筷子骂娘的白居易:
《节妇吟》全诗如下: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故事是说,有一位已经结婚的女士,被另一名男子追求。她收了别人的贵重礼物,系在自己的裙子上,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又退回去了,告诉对方不愿意背叛婚姻。
中唐诗人给她的评价是:节妇。一个好姑娘。可是过了几百年,到了元、明、清的时候,评价慢慢反转,大家说:不能!这怎么可以!绿茶婊!所以才有后来无数的道德家加在女人头上的一柄利剑:剁手的,沉潭的,自尽的和各种贞洁牌坊……历史上有多少女人因为那些虚伪的道德家而戕害自己或者被这个社会所唾弃,不得而知,只是,这首《节妇吟》却让我们看见了唐朝人的真诚和包容。
再来看白居易,更见大唐风度:白居易年仅二十八岁便考取进士,仕途顺畅,后来陆续担任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等职位,作为一个家境不好又没背景的北漂,你以为他会好好赞颂朝廷么?没有!他写的全是“负能量诗”,净是揭露社会灰暗面的,这不是打朝廷的脸么?比如《重赋:皇上设私库搜刮民财两税法形同虚设》、《轻肥:江南部分地区因为饥荒导致人吃人现象》甚至连皇帝本人的私事都要拿出来八卦一番,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长恨歌》,第一句便是“汉皇重色思倾国”,其实就是在说:关于色鬼唐明皇不理朝政导致天下大乱的那一段往事。
这种人能忍么!?可是唐朝忍了,白居易不但活了下来,活的还不错,他死了之后,当时的唐宣宗还写了一首《吊白居易》,表示深切怀念。有意思吧?
03 唐诗里最美的植物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以题红叶,寄与有情人”
“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一位是深宫里寂寞的宫女,一位是宫外流水边的诗人,我们不知道这两个人是否因一片红叶而邂逅,还是错过,只是通过这首诗,我们仿佛看得见深宫里年年相似,不知未来何在的宫女和她们寂寞的神情,还有流水边为她们担忧的诗人。

唐诗里花草甚多,唯有红叶,哀而不伤,怨而不愤,感情从不过度地热烈,含蓄而隐忍,既不像牡丹倾国般雍容华贵,也不似杨柳,离别的印记太深。
秋意见凉,香山的红叶应该层林遍染了吧,曾经以为自己离得很近很近,可惜错过了。下一次,谁会陪我一起去看这醉人的红叶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