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其实想谈这个话题很久了,之前一直有积极的后辈在问到底要不要出国。其实我的答案一直是,看你自己。很多时候我大概都能听到屏幕背后的一句叹息,不外乎“要是看我自己还问你干什么”这一种哀怨。
但其实我从来都是发乎真心的。
前两天刚刚读完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里面的浪矢爷爷一直做的,其实只是在揣度写信求助人背后的心理罢了,因为他大概明白,这世界上所有的选择都很难有所谓的正确答案吧。所有来信想要排解苦闷的,寻求解决办法的,心里大抵都已经有了答案,只不过有些人是没能看清,而有些人则是不想看清。
二
当然,如果得到上面那个结论,必须要舍弃掉一部分我们会面临的选择,像是考试时的题目,或者说是常识性的选择。那些选择都无一例外地有着无可争议的正确答案,也就是所谓知识层面的选择;正因为无可争议,因而也无可诉说。因为如果一件事情的利弊偏颇地极重,人们总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但如果抉择的双方都有太多充足的说辞,那选择这件事似乎就变得让人不知所措。但不幸的是,我们在人生这一路上所面临的选择,大多数都没有这么明显的正误曲直,也就因而徒添了无尽烦恼。
世上最深刻的悲剧冲突,双方不存在对错,只是两个都有充分理由的片面撞到了一起。双方都很伟大和高尚,但各自为了自己的伟大和高尚,又都无法后退。
这句话自然不是我总结的,而是黑格尔先生说的。
我记得从小就被母亲或玩笑或严肃地问着放学后要去谁家呆着。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当时还小的我无异于一个巨大的认知挑战。因为从小和两边的祖父母都相当亲近,甚至于称呼直到现在都是用特征来区分的,但正因为如此,去谁家都代表着另外一家的失望,在当时那个敏感的孩童心里,似乎是一个天大的选择。
我当时的办法,一是敷衍,而是逃避。能糊弄就先用“随便”一词敷衍过去,实在不行,就两者都不选,直接回家。
其实世间一切难以抉择的事情,似乎都像是这种小事一样,任选一方都有不能回绝的优势,但同时也都有难以弥补的憾事。只不过,随着年岁的增长,这样的选择背后牵扯到的利益和代价愈来愈高,而选择本身的迫切程度也逐级递增:从每一次志愿的填报,每一次空闲时间的安排,每一次人生节点的决定……只不过现在,社会和人生从来不会给你逃避的可能,因而我们愈加烦躁。
三
我们一边企望希腊神话中卡珊德拉那样的先知之力,能知道每一次选择背后的结果;一边妄图穷尽一切的计算,把选择背后的收益像是精准的数学一般罗列地清楚明晰。但我们中的大多数,既没有天赋异禀的超人之力,也没有纯粹理性的天才大脑,更多的时候吗我们只能从两个看似都一团糟的选择里,犹豫着拿出一个,照着这个选择继续上路,见证着这条路的悲喜,欣羡着另一条路上的悲欢。
昆德拉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生命才是一张草图,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很多人正是因为没能理解这点而沉迷在选择的旋涡中无法呼吸。其实我们总把想像中的一切看作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而事实上这并不准确。记得当年学概率时,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在于,一件事发生的概率即使达到了99.999%,这也只能被称为是可能事件;而纵然一件事情的发生概率小如0.0001%,它也仍旧不能被定性为不可能事件。如此简明扼要的事实,覆在真实场景之上便失了判断。
我记得有一次考试后给母亲抱怨,那次考试如果再做对一道题就如何如何,把母亲说得恼了,冷冷回了一句,“你怎么不想想你万一做错了哪道题,你还不如现在呢。”
没错,我们总愿意把没选择的另一方想得太过乐观,但那毕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彼岸。尽管我们的推测再接近于事实,它终究不是事实。它只是我们臆想中的一种虚幻,本质上和梦境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它发生在我们的清醒时分,因而我们更乐意把她当成是一种理性推断,更相信它的真实性。但因为我们做出了相应的选择,因而我们只有眼下这一种可能,而正是这条路,才是事实。
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我们错过的每一个选择后会有怎样的光景,也许宇宙中存在了诸多平行时空,里面详细记录了每一种可能,但这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知晓了。而我们清楚知道的,只有眼前无可争议的事实,因而在没有比较的唯一选择中,这是我们已知的最好选择,无论它看起来有多么名不副实。因为我们在每个选择前都曾经辗转反侧,也都曾再三思量,因而我们之后做出的选择,其实无论哪一方,其实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而且我们这一生太长,选择也太多,又何必懊恼于一时的自怨自艾呢。
记得前些日子,因为一些事,姥姥又想起年轻时,为了整个家族的利益而放弃了可能的升职机会,毅然决然地回了济南,从而一辈子都没能再等到同样的良机。我记得她暗自悔恨了好久,但最终也释然了。我相信那个时候的她,其实也曾深思熟虑,但重要的是,她最终做出了这个选择。
因而一家人到现在阖美繁盛,她也在万年安心地享着天伦之乐。
在我看来,做出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比选择的内容要重要得多。
四
有的时候我相信冥冥后命运的存在,这不是悲观,而是种乐观。人生有的时候,就像是《降临》里学会了“七肢桶”语言的路易斯一样,其实开头和结尾都已经注定好了,我们所做的,不过是尽自己最大努力,安稳地完成中间的这个过程。
这本身,远比想要知道我们最终能到哪里,要实际,也要伟大得多。
后记
其实这篇文章的很多想法,在去年准备2+2出国时,与母亲的数通电话讨论后就已经成型,现在大概也是我三观里的一部分了吧。在我看来,因为没有人能在你做出选择时,设身处地地为你考虑,因为即使他/她和你的情况再类似,她/他也永远不是你。选择终归要自己来做,这也能在事后,最大程度上保护你们之间的关系;同时,又因为这选择后结果的唯一性,我们没有什么可以与之比较的事实,因而也就没有所谓的好坏,到头来,不过是一条最终形成了如今自己的路。
因而,写这篇文章,只希望大家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只要问心无愧,专注于选择后的事情就好了,如果能给某个正在纠结的人一点安慰,如此就够了。
最后的最后,推荐大家《解忧杂货店》这本书,还有《降临》这部电影,希望你们能从中,得到你们想要的指引和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