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全面放开,选择要二胎的家庭越来越多了。可是当很多家庭迎来了二孩,达成了所愿,心理想着孩子总算有个伴儿了,却没想到随之而来的“手足之争”,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先来看看生活中真实的案例:一朋友,两个孩子年龄相差比较小,老大只比老二大不足1岁半。可以说,从生完老二从医院回家后,“手足之争”就开始了。比如,老大会趁家人不注意的时候把弟弟抓伤,然后弟弟就哇哇的哭起来;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是让她感到痛苦,因为两个孩子都粘着她,老大要搂着她才睡觉,可老二也哭着要吃奶,她不知道应该先哄谁;随着孩子长大,两个孩子开始互相抢玩具,动不动就会打起来,不懂互相谦让;再到后来朋友在夸奖小宝时,大宝马上接着:“妈妈,你只夸弟弟,那我呢?我表现的不好吗?……”,这样的情景还有很多很多。
其实,很多二胎妈妈都有这样的困惑苦恼。像老人过去那样简单粗暴的处理,又觉得不妥当,尤其是让老大一定要谦让老二、不分青红皂白一切都怪老大,因为凡是稍微懂得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这对老大的心理会造成极大伤害。在很多心理成长类的工作坊中,甚至很多心理咨询中,我经常听到“老大”把父母的这种做法都内化成“父母并不爱我,他们眼中只有弟弟”、“在我印象中,妈妈只给弟弟亲,从来都是抱弟弟,不抱我”等,这样的想法又会渗透到其他的人际关系中,泛化成“连父母都不爱我,那我一定是不值得别人爱的”。这样的想法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紧张,引发亲子冲突,甚至造成人际关系问题。
那么,一个家庭中,孩子们之间为什么会出现“手足之争”,出现相爱相杀的情况呢?作为一个智慧家长,究竟该如何应对?接下来我会从儿童心理学的视角来给大家共同探讨下这个话题。
“手足之争”的根本原因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等人对手足关系及出生次序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家有二孩或多孩,其手足之争的根本原因是“爸爸妈妈还爱我吗?我被认可和被看见了吗?另外一个孩子,会不会夺走我的爱?”
从手足之争到手足情深的策略
那么,究竟该如何处理这种手足之争,培养孩子们之间相互谦让、相互关爱呢?我想从手足之争的根本原因来看,作为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有二孩后,不要忽略了老大
作为妈妈,肯定都是爱每一个孩子的,但是当看着老二比老大小时,又会很自然的去照顾和陪伴老二多一点,再加上家里的其他人也会觉得应该这样做。可是,同样是孩子的老大却不这么认为,她会把这种情况想象为妈妈不爱ta了,只爱弟弟或妹妹,并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弟弟或妹妹的错,从而在家人看不到的时候做出“报复”的行为。
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妈妈一定要多关注老大的这种失落心理,让ta感觉到,即使有了老二,妈妈还是非常爱她的,并尽量空出一定的时间去单独陪伴老大,必要时还可以让老大参与到照顾和保护老二的工作中,这样既可以平衡好大宝的心理,又培养了老大的责任意识。
2、在“手足之争”发生时,适时出现
家有二孩,孩子们之间免不了会陷入争端或冲突,可是大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会让手足之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大人一味的让老大去谦让老二时。这时正确的做法是爸爸妈妈们一定不要过早介入孩子们的争端,如果你稍微退后处理,你会发现孩子们在冲突中所采取的方法,比大人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要智慧的多。当然,如果孩子们之间的争夺过于强烈时,大人们还是要实时介入处理的,原则就是要帮助他们澄清下彼此的需求,回应下他们的情感,同时激发他们去寻求比打骂哭闹更有效的方式。也就是说,大人们一定要擅于利用手足之争的情景去培养孩子们的社会性发展,因为孩子们只有卷入争端,才会学会如何去处理争端。
3、日常生活情景中,尽量不让孩子们做比较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他们出生在同样的家庭,其性格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特长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很多家长却有意无意的让孩子们之间做比较,经常把“姐姐/弟弟在和方面比你好多了,你看你总是这么磨蹭”,“来,两个人比赛,看谁做的又快又好”诸如此类的话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就会加重手足之间的竞争关系,不利于培养孩子之间的相互协作和相互关爱。所以,平日的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减少这种比较来比较去的情景,尽量去发现每个孩子的亮点,及时强化,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4、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和物品的边界意识
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往往是因为争夺物品或玩具。如果家里有两个孩子,一定要尽可能把孩子们的玩具分开,各自有各自的玩具,同时也可以有一些可以共享的玩具。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物权概念和界限。告诉孩子,如果是别人的东西,那一定要学会在征求别人同意的情况下才可以玩儿,即使是一家人也一样的;如果是共同的玩具,还可以借此培养孩子们的共享和协作意识。除了玩具和物品,还要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房间。尽可能的去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意识,从而让孩子更好的在关系中发展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