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第一次出去演讲,登上Qcon讲台,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强业务驱动的互联网+,技术管理的坑与路》。很荣幸收获不少掌声,臧主编还特地给我发了当天的听众反馈——94%的满意率,太意外了。对于第一次混江湖的小辈来说,确实是个大大的奖赏。于是想花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也算是也给很多跃跃欲试想出来讲讲,但是一直没有走出来的未来讲师们一些参考吧。
关于Qcon平台
Qcon确实是技术人的高逼格盛宴,空前的火爆。很多年作为听众参加过Qcon,这几年的演变Qcon的主题也越来越多元化了,比如我这次参加的技术管理topic就是这几年新添加进去的。
本来以为Qcon是个技术纯度极高的平台,对于技术管理这类比较偏虚的topic,大家可能不是那么感冒,结果现场的火爆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我们的技术管理会场不大,大概100来人的位置,座无虚席,两边的通道也被围得水泄不通,讲台前的空地有很多小伙伴很自然的坐到地上听(被大家的朴实感动了!)。王晔倞老师(这次技术管理方向的出品人)给我解释道,现在互联网的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纯技术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大家的挑战来自各个方面,对综合素质的交流分享渴望度也在明显增加,技术管理方向的火爆已经持续好几年了。想想非常有道理,再加上与会的人大多都是有好几年的工作经验,已经渐渐从单兵作战转向团队作战,你可以不走管理,但是基本的管理意识和能力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技术管理受众面还是很广,无论是你是用C、还是JAVA,无论你是做AI,还是做业务方向的研发,技术管理很多东西是相通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下次组委会给技术管理topic弄一个稍微大的会场就更完美了,哈哈。
在Qcon当讲师,确实能接触很多行业大牛,比如这次拍讲师集体照的时候,我旁边是安姐(原谅我浅薄,参会之前真的不认识),结果集体照发到朋友圈,一堆人跟我打听是不是安姐。我才知道自己错过了跟网红要签名的机会(肠子都悔青了)。跟行业内的人聊聊大家目前在做什么,当前的情况,整个人都开阔了很多。作为一个已步入中年的码农来说,确实应该告别井底之蛙,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
演讲内容可以多样化
说句实在话,第一次参加,很久都把不好脉,不知道该讲什么内容合适。虽然纯管理自己在团队内部面向leader讲过不少topic,但要登上Qcon,总是担心讲纯管理,还是比较虚,技术男会不感冒;讲技术,又偏离这个topic的宗旨。后来自己仔细看了Qcon的人群分布(此处感谢组委会提供的数据),也翻了前几年的Qcon此类主题的topic,后来我把听众群体基本定义为刚从技术转管理,或者转管理两年内的人。最终自己选择了这几年做互联网+产品的一些管理思考,偏经验分享性质的。从结果看来,算是抓住了听众的兴趣点。做码农的,除了对新技术的兴趣之外,其实也希望能有更多相似经验的交流。于是我大胆预估其他一些topic,比如大型项目的管理分享、工程师成长经验、从0到1团队组建等等,这类结合实际例子的思考分享,应该也能有不错的共鸣,可以尝试下。
其次,其他演讲内容也可以尝试,比如这次我印象非常深的就是来自科大讯飞的李鑫老师,讲心理学在团队管理中的运用。心理学的几个经典实验,有一些心理学知识的大多都听过,比如从众心理、厌恶失去等,但是李老师将这些心理学如何应用到团队管理中,不得不说非常精妙。心理学每个人都很感兴趣,又有很多例子,大家接受度很高,再加上李老师非常沉稳的风格,现场赢得不少粉丝。
此外,演讲主题选择还是不能太大。这个对于管理其实挺有挑战,管理的话题一聊可以聊很多,就拿一个团队管理,就可以聊绩效考核、氛围建设、人员培养等等,聊得多了就很容易失焦。其实我这次的主题后来自己思考还是有点大,但是实在没想好该怎么收,最后只能把主题做了一个聚焦,就是围绕互联网+的业务特点,所有技术管理都必须围绕业务当前阶段来做,包括需求管理保持行业敬畏心、项目管理如果更实际解决人少事多的问题、团队氛围建设围绕更接地气的解决业务问题来,尽可能把中心思想聚焦。这方面我觉得沈剑(网红,也是曾经的同事)是个专家,很多时候他的分享,主题很小,但是从一个点发散开,讲得足够透,大家的口碑很好。毕竟45分钟的演讲可以传递的内容还是有限,聚焦是第一要考虑的。
一些实用的演讲技巧
关于演讲技巧,这方面我更是个生瓜蛋子,刚上场的时候居然因为紧张,翻页器反应很慢,PPT直接卡死,尴尬10来秒。控场方面确实经验不足,只能分享一些自己准备演讲的心得吧。
首先,总体来说,绝大多数Qcon讲师还是非常淳朴的技术男,恨不得分享更多的技术干货,就连举个case,也是很多专业术语,不知道下边是不是都听懂了。我还是非常相信“知识的诅咒”——一个东西因为你做过,就会觉得很简单,就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讲,觉得是个码农就应该懂,其实很有可能你俩不在一个世界。所以演讲的思路、例子的选取上还是要做一些讲究的。这方面王老师给了我很多实用的建议,此处不得再次不感谢下王老师。比如我的第一版PPT,是高度抽象的,我自以为把很多自己想到的管理精髓都总结成很简短的文字了。我发给公司做培训的同事看,她给我一个反馈,说你的PPT“道”方面很多,是不是该有一些实际例子。我当时想实际例子就口述,最后沉淀在PPT中的都是精髓。后来王老师给了我一个实用的建议,将例子写到PPT中,讲自己的处理经过,然后加上自己对这次问题的思考……这个“套路”很好用,想到在讲师培训的时候,老师也提过,不要把自己讲成教科书,而是要更多体现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一方面思考过程对大家会有更多借鉴意义,毕竟别人不一定做你完全的事情,结果只是对你当前问题的解决,但过程更容易发散到一类问题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我猜的),人从内心里都是傲娇的,希望讲师也是踩过无数坑,才有一些血泪教训,会让人感觉更贴近自己,也更能接受,毕竟大家都讨厌装逼的人。
其次,这种大会场的演讲跟公司内部的小分享差异巨大。本次演讲的内容我在公司小范围试讲过,虽然大家讨论得特别热烈,但是讲完后我就意识到问题也很大。大会场的演讲是无法组织大范围的讨论来提升氛围的,那就必须增加其它一些方式来互动。比如有的讲师很会抖包袱,这方面自己基本就是个白痴,临时抱佛脚也来不及。后来自己很认真的听了樊登、混沌上一些老师的演讲,琢磨一些基本套路。比如有一个方式很好用,就是讲一件事情,不是以记叙文的方式来讲,而是不断提问,引导思考,然后给出最粗暴的解决方案,分析出问题,然后再引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一环套一环地引导大家思考,这种带入感很重要。比如这次我分享项目管理中人少事多的解决,也是用的这个套路。先抛出一个实际场景,问大家碰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等待大家思考,然后给一个最粗暴的解决方案,招人,然后给出存在的问题;接着引出项目管理的细节……哈哈,你是不是感觉被套路了,不过听众在没有思考的时候是不可能进入你的内容,演讲效果肯定也会大打折扣。
最后,对外演讲真是一个非常巨大细致的活,像我这种外出演讲经验极少的人没办法,只能自己笨鸟先飞,前期多下功夫。PPT前期改了十来遍,在内部也试讲了两次,几乎每次都是重构。后来自己又录音试讲了4、5次,听自己的录音可以发现好多问题,你以为你已经很熟了,发现有的地方卡壳很明显,有的地方毫无逻辑,有的地方废话太多。这样打磨几遍之后,自己才慢慢有了点底气。特别羡慕那种临场气定神闲的讲师们,一看修炼多年的道行。
简单分享一下自己这次Qcon之行,虽然前期准备得很痛苦纠结,也曾经想过要不要放弃。怕讲的内容大家不感兴趣,怕自己在台上卡壳,要知道4年前我述职的时候,声音都会抖。而今天我终于站在台上,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演讲,虽然还有很多瑕疵,但是演讲完那一刻,那种冲破自我的狂喜久久不能忘怀,特别是一个同学结束后,很真诚地说,我讲出了他想了很久,但是一直没有系统梳理的话,特别有共鸣。那种带着些许疲惫,有异常兴奋的状态,或许就是心理学上说的最优心理体验——心流。
感谢Qcon,感谢涛哥、王老师,还有本次技术管理版本所有的老师们,这次Qcon之行注定在我的人生画上很重要的一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