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苏轼《琴诗》何不于君指上听?

读:苏轼《琴诗》何不于君指上听?

作者: 莺华 | 来源:发表于2017-02-26 23:11 被阅读0次

     琴 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有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就大不一样。

     近期初学古琴才体会到苏轼《琴诗》的深刻内涵,古琴是每个人的情感表达,同一首曲子每个人弾出来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陶渊明在他的一首诗中写道:“但识琴中趣,何芳弦上声?朋友之间的关系以经济为纽带,你利用我,我利用你,双方都有所获益。而在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友谊,往往是一种表达情感的途径,一种建立在共同修养和审美基础上的关系。古琴曲的节拍是非常自由的、变化的、极少有一种节拍持续到底的特性,和文学中的楚辞、古风、宋词的音节多变非常一致。弾古琴是一条不断学习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和精神之路。

     例如《琴操》记述的伯牙的老师成连先生,把伯牙一个人放在海岛上,让他领略海涛、山林之态,为他海上“移情”的事迹,表明了最晚在汉末已经认识到音乐的思想、生活、技巧三方面的表里关系。成连有意陶冶伯牙精神和情操,而伯牙在此中又产生灵感,创作了《水仙操》,是一件很发人深思的事情。古琴音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说明对古琴音乐的社会功能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古琴于2003年11月7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天又充满生命力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必将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更有价值的营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苏轼《琴诗》何不于君指上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ma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