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的时候很多家长在门口接孩子,每学年刚开学,新初一家长尤其多。
出校门的那一刻,一位初二的学生跨上爸爸等候的电摩托车正在起步,人行道上人多,他们又是逆行,所以这速度和我走着也差不多,就这样听了一小段父子的对话,“……”“……”,“问问XXX订了哪个小饭桌”“我妈早晨问了,XXX妈妈说还没决定”。 爸爸问的都是很日常的问题,实用性的问题。小伙子对爸爸的话都一一回应了,但是很机械,音调平静,面无表情,看不出什么情绪。一起初,我的感受是又是一个不能做深层次沟通的,有代沟、有隔阂的亲子关系,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温馨的感觉,因为我看到孩子的身体和爸爸离得很近很近,我看到了爱。没水平,话说不到心坎里又怎样,爱就是最好的语言,是鸿沟的填缝剂。
脑海中涌出很多内容。
先出现的是心惠老师讲的,夫妻咨询中,要恢复亲密关系就要先从物理空间拉近距离,床是越窄越好。
又想起了爸爸骑自行车载着我下坡,结果摔的很惨的经历,疼,心中有抱怨。
想起了爸爸在陆院大操场上帮我在后面扶着车子,陪我练习骑自行车的画面,温暖。
想起了结婚前坐在先生自行车后座爬坡的事,沾沾自喜。
想起了陪儿子练习自行车,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失望又生气的心情。
想起了在汽车后座五岁的儿子拍拍自己的腿,示意我把头放在他腿上的暖心的画面和带十岁的他去上课外班,我一路咆哮的画面,崩溃。
那么多温暖的、汗颜的画面都在这些交通工具上发生着。
今天的回忆,属于形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这是按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来分类的,这种分类法还包括逻辑记忆和动作记忆。
万物中只有人类具有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观念,这主要因为人有记忆的缘故。人们都向往自己成为一个“过目不忘”的强记忆力者,能够把所有有意义的信息都贮藏在大脑里,然而,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往往很难随心所欲。
那么究竟什么是记忆呢?大多数心理学教科书和词典都这样说: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汉语中的“记忆”一词简洁地表明了人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总是先有“记”再有“忆”,用信息加工的观点解释记忆,把记忆看作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以后在一定条件下提取的过程。
人的大脑是不可能记住所有看到、听到、经历到的事件的,所以我们的大脑会选择性存储。我们的大脑会把收到的信息做删减、扭曲、一般化的处理后储存,因此,你从大脑中调出来的回忆,不见得是真实的。
而能让你记住并产生回忆的,常常是当时带有某种强烈情绪或感受的事,它深藏于潜意识中指导着你的行动,也会在某个情绪瞬间被激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