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赞同庆山所言:“人最重要的是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改造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深度阅读,二是遇见精神修养高且比自己更有智慧的人。”深度阅读是需要积累的。保持长期且主题明确地学习以及有序地思考和整理,才能形成完整有形的思维体系,而后产生感悟和新的认知,实现某种定式思维的合理突破。至于遇良人,则太难。若有幸得人指导,且莫忘记虚心求教。
未成大器之前,请尽情享受“孤寂感”吧!孤独所能成就的一切,犹未可知。选择在孤独中成长需要内心勇敢且丰腴。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打磨,节制又凝聚,逐渐温柔,也逐渐内敛——是逐渐负重又持续前行的感觉。自然界的黎明总是有一段黑暗的,把时间用在真正在乎的事情上。专心做一件事,把一件事做到能力范围的极致。
日常生活的确是会有破碎感的,谁的日子里没有一地鸡毛呢?让情绪沉寂下来,那些破碎的已经一无是处,无需再用力缅怀。摆脱焦虑,他们想卷就卷去吧。反正,和“我”毫不相关。不是摩羯座的“魔怔”,只是觉得应该先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过顺。如果心有余力,也可以尝试去爱一件事或者爱一个人。活着,不必用力过猛。百川东至海,细水长流也可以得到你所期待的。时光,会给你想要的一切,不是吗?多余的杂思无用,倒不如选些有趣的书阅读。梁文道教导后辈——读书到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于我而言,读书的意义大抵就是和作者“交朋友”,不需要见面,从字里行间就能明白对方是怎样的人,心中怀揣着怎样的信仰。文字也是有笔触的,行文时候保持呼吸感和分寸感是一件很难拿捏的事情。所以越发能体会到:能够书写文字的人确实不多,“文字与观点的显现,需要有击碎对方的力量”。保持阅读,沉淀躁动不安的出离,会遇见更多的“朋友”。
老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未能有所建树之前,专注在手边真实的努力中,保存一些雕琢自己的固执会显得比较真诚。找回自己是一个过程,需要少谈论别人,多专注自己。向前的每一步,都是对过去的告别,在平静的日子里,不慌不忙,逐渐丰盛,也逐渐刚强。适当服软,合理装傻,永远清醒。保持淡然而后精进,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现实情况里多少有些好笑:自视甚高者比比皆是,虚化若谷者绝无仅有。幸好,我不曾追求圆满。止语是智慧,止心是律己。在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重要”之后,继续积极认真的生活。无常是“常”,珍惜生命中那些深浅不一的缘分就好。
照常泡一壶白牡丹,翻阅小众的杂谈散文。
习惯而已,无关风月。
下次遇见,带一束郁金香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