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哪儿?”
“出去。”
“干什么?”
“不干什么。”
“你总是……”
这样的对话的确让人失望,因为他们毫无效果。
父母想给孩子讲道理发现这令人疲惫不堪,孩子不想和父母说话,因为讨厌透了喋喋不休的说教与批评。
那我们该怎样做呢?
针对孩子的感受做出反应,而不是针对其行为,理解和共鸣是沟通的原则。
在纠正孩子行为之前,一定要先处理他的情绪。当孩子处于强烈的情感中时,他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
书中一个例子:
“十岁的哈罗德回到家就开始发脾气、抱怨:多么痛苦的生活啊!老师说我是骗子,只是因为我告诉她我忘了家庭作业,她冲我嚷嚷,她说她要给你写条子。
妈妈:你今天很倒霉。
哈罗德:确实是的。
妈妈:在全班同学面前被叫作骗子一定让你尴尬极了。
哈罗德:确实很尴尬。
妈妈:我打赌你心里一定骂了她几句!
哈罗德:是的!你怎么知道?
妈妈:当有人伤害了我们时,我们通常都会这么做。
哈罗德:这么说,我感觉轻松多了。
当孩子发现他们的感受是正常人经历的一部分时,传达这种安慰的最好办法就是理解他们。
— —没有思考的摘自《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