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483d346e8843bd10.jpg)
据《元和郡县图志》等地志及历代正史,兰阴山得名应在兰溪建县以后,至少在唐代未见著史载。北宋乐史(930~1007)作《太平寰宇记》,在卷九七上说:“兰阴山在县西五里,一名横山,临截三江”,兰阴山始见其名。所以,可以这样说:溪以兰名,县以溪名,山在溪之阴、县之阳,故名兰阴山;因横截大江,又名横山。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8234ea20f46def45.jpg)
兰阴山上“兰阴山处”的摩岩石刻的来历,据市志载为明正德十四年(1519)桂月十五由武宗皇帝朱厚照亲题,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朱厚照没有到过浙中兰阴山,民间流传章枫山编正德《兰溪县志》时请托所得,也没有这个可能。
《明史.本纪第十六》和《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四十八等史书资料记载,明武宗朱厚照在正德十四年(1519)的行踪简述如下:
十四年春正月丙申朔,帝在太原。甲辰,改卜郊。壬子,还宣武;二月,上自榆林还京;三月,上自称“总督军务武威大将军太师镇国公朱寿”,制下南巡。欲登岱宗,历徐、掦至南京,临苏、浙,浮江、汉,祠武当,遍观中原。制下,人情汹汹。众多大臣上疏乞贸,车驾竟不出。六月,宁王宸反;八月,上下诏亲征。癸未,车驾发京师。丁亥,次涿州,王守仁捷奏(擒宸濠)至,秘不发;九月,上戎服至南京;十月,上在南京;十一月乙已,渔于清江浦。壬子,冬至,受贺于太监张阳第;十二月辛酉,次掦州。乙酉,渡江,丙戌返南京;此月,解宸濠等至南京,上欲自己为功,乃与诸近侍戎服,饬军容,出城数十里,列俘于前,为凯旋状。
据上述,正德十四年明武宗确实想过南游,但由于众多大臣劝阻和宁王宸濠谋反,虽千方百计戎服巡行,但仅到南京而止,没有实现他的浙江之旅。而且这年八月(桂月)他人还在北京至南京途中,期间在涿州(今河北涿县)逗留,九月才到了南京。请问何来桂月十五到浙中兰阴山题词的条件和时间?
又有一说章枫山修正德《兰溪县志》时请托明武宗御题,这也不可能。据枫山年谱载:章枫山于明成化二年登进士第,后累官至翰林院修编、南京大理寺评事?福建按察佥事。成化十三年(1477)奏准致仕,放归田里。弘治十四年(1501)复出,因老病缠身,至十六年(1503)才赴南京国子监祭酒任,时年已68岁。赴任后又先后五疏乞归,终于在正德三年(1508)乞休得允。弃官回乡后,开始修纂兰溪县志。正德五年(1510)志成付印,是为正德《兰溪县志》。此后,章枫山虽然又于正德五年十一月诏封为南京太常寺卿,但未赴任;十六年(1521)夏,世宗即位时又曾诏进为南京礼部尚书,但也未赴任,是年十二月三十日除夕病逝。纵观章枫山一生,其正德《兰溪县志》修成付梓于正德四年(1510),不可能时过十一年后再去请托题词。更不可能由一个病卧兰城的垂垂老翁(84岁)在宁王谋反、江浙混乱之时赶赴在京宁途中的武宗乞求题字。故“兰阴深处”四字,系后人伪托无疑。
关于兰阴山,宋代柳叙有“兰阴山跨瀫溪南,春破峰颜三月三。松柏森森翻野籁,竹梧隐隐扑晴岚。高摩云汉千寻路,倒浸峰峦百尺潭。此处未知谁洞府,试春游骑必停骖。”的诗篇。明代唐龙更有《兰阴春馥》诗:“丹嶂阴茫长谷春,翠岚光滴大江流。兰花十里照春水,山鸟无声香自幽。”的写照。柳叙南宋时当过兰溪的父母官,唐龙是兰溪籍明嘉靖时的刑、兵、吏三部尚书,他们的诗句足以使兰阴山掦名千载。至于山崖上那“兰阴深处”四字,就不必硬说是那位荒淫无道的明武宗所题了。
施福山于2006年7月7日
![](https://img.haomeiwen.com/i7233321/0d8033a9a45be2db.jpg)
(2022.2.24重发于黄龙洞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