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61—111页。
关于冬眠,蛰伏,沉淀。
宋一坤, 身在监狱一年,搞出了一部小说的提纲。丝毫都不怀疑,那是反复推敲,反复推敲之后的产物。
这部小说集通俗文学和严肃文学为一体,既要独辟蹊径,又要一鸣惊人。
他把这部小说作为重出江湖的一笔启动资金。
出狱后的一年,他足不出户,外界对于他没有丝毫吸引力,究竟要什么?究竟要做什么?在他心里不是问号,而是一步一步的台阶,他正在实践着。
这一年来他做的最多的是读书,读书,读书。
读书在这里有了不一样的标志。
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
读书是一种成长是一种沉淀,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应该读什么种类的书呢?
一度对哲学不感兴趣,太枯燥了。然而哲学可以概括人的思维,可以拓宽人的格局。
不同于常人的思维,是因为他们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去思考,而不是生活的惯性。
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对立与统一,偶然和必然,这其中的道理有岂止是几个概念能够理解的。
读书究竟为的是什么?
今天这样一个早晨,反复的在问这样一个概念:我为什么每天花最美好的时间去读书?我究竟想从书中去获得什么?
想让读书成为一种陪伴?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着青春的不再,想通过读书增加自己外在的气质?想沉淀自己,看见更多的美好?是否想要有其原本觉得异想天开的事情发生?
从年初对书的选择,对文字的思考,对量的要求,其实一直很迷茫,自己为什么愿意花这么多的时间在读书这件事上。
究竟读什么书,试看自己究竟想从书中获得什么。增加了心理,教育,传记,小说,散文,自我成长,所有这些类别中,唯独没有哲学。
豆豆的三部曲给了我不一样的启示:读书可以拓宽人的思维,而小说需要获得的思维一定是在分析和判断之上的,这似乎需要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或生活分析能力。
这个月小说结束,下个月人物传记是否可以穿插进行哲学的书呢?
回到小说本身,主人公宋一坤胸有成竹的计划者,一步又一步。他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对事物的因果分析判断却了如指掌。即便是太没按自己的愿望去发展,也会提出及时的补救措施。
舍和得,知道要什么才明白舍什么。这个世界哪有什么高人,不过是他个人的品质或个人的思维模式异于常人而已。
宋一坤结束冬眠期,再次出道,去江州检验他的新科技产品,去北京搞小说竞价,同时要回他前妻的借款。
和丁元英一样,所有都在他的计划之内,那些看起来根本无法达成的目标,一步一步的在自己的设想中成为现实。
是运气吗?是沉淀。时间永远不会撒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