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要多读书?
毕业之后的这些年里,也时有人问,说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当时我想讲说渊博的人看起来比较有魅力,姜思达也曾说过你可以一天整成林志玲但不能一天读成林徽因(虽然他最后推翻了觉得脸更重要),对于如何修炼气质大家的建议最终也都会落到读书上。我想说小时候读书全凭无聊的幻想吧,而后也在书里发现过自己没办法看到的人和生活,再后来看了许多虚虚实实交替描写的书,开始考虑这有什么深意(虽然往往是没什么深意)。年少时不明白,对于所谓历史的长河,命运的复杂性的体会都来自不同的小说。长大后没人再教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时候,也没有什么明路摆在面前的时候,也从不同的书上找到过方法。我想说,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这么说实在太装逼了,好像自己知道多少似的,其实,我是想说,当我越是在看那些乱起八糟有的没的的时候,才越明显的发现,自己经历过的体会过的领悟到的知道的真的太少了,才会对他人有一种敬畏心,才不会无知的自大。所以读书的意义大概在于让自己知道自己还欠缺,时刻保持谦逊,但也让我们知道充实自己的方式。好吧,说的跟真的一样。明明自己热衷于在不可能发生的故事里逃避现实。
2、为什么要听别人说话?
要说小时候有哪类书是我最讨厌的,大概就是人物传记。后来是从《米兰昆德拉传》才隐约体会到“人生”的艺术性。上大学的时候很流行听广播,我也觉得又吵又无聊,直到爱看锵锵三人行,大概是比较喜欢他们不管谈什么都讽刺又不避让的态度吧。再后来还迷上各种各样的演讲节目和广播作品,我突然发现原来不同的知识面,不同的观察方法,不同的经历,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可以这么不同。甚至有一个羞于启齿的愿望,希望自己有一天在某方面有所作为到去上一席。我曾经最不乐意看的“人”的经历,成了最好看的书,甚至比书更生动、丰富、有戏剧性。好了,为什么要听别人说话?就是视角和思考的维度。不要让一种声音固定我们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的恨这个爱那个,当我们有了很多角度就会对很多固有的观点,或者一直就是如此的道理产生质疑,就很难盲从,就能更好的跟自己连接,然后对自己坦诚。客观的看待自己以及很多人和事,不会再简单粗暴的下定论。
3、为什么要反思?
要说看过的书,见过的人,我实在惭愧。没什么文化也因为死宅和内向而鲜少跟人攀谈。好在我还知道反思,思考看过的书,思考听过的话,思考他们思考的问题,当然,反思并不能改变我这个失败的生活,不过好在也算是带着脑子在前进。所以说,那些个书读了一堆还依旧偏激愚昧的,也不是没原因。我曾经也是这样的傻逼,因为党好不好,中医可信不可信跟人吵架,因为羞愧而发过脾气。反过来看的时候真的越是无知越是自以为是。因为对世界充满好奇所以涉猎的那些奇奇怪怪有高深莫测有低俗不堪的知识和观点的时候,看见身边近在咫尺的人人事事的时候,感慨历史的时候,越来越没有了以前不知道来自哪里的优越感(可能幻想过自己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艺青年吧)。越是长大,越能欣赏所谓现实里的不完美,那些脏的、丑的、残酷的展现。
4、现在重新开始晚了吗?
这句话的标配答案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们都有理想的生活和梦寐以求的样子,我们都觉得好遥远,不可能。要说我这人早熟,纯粹是瞎扯,我可是到近两年才明白,自己的生活,原来就只有当下这一时三刻。过去的我们无力改变,未来的也没法估量。所以把时间拿来焦虑实在不如当下做些什么,哪怕眼下是自我安慰。其实我想讲的是,当下落实的重要性,想要一个诗意的空间就装点一个这样的地方出来,想要学一项技能好装逼就把工具买回来开始。我们能做的可能比我们以为的要多一些。所以我整天埋头苦学英语,幻想自己有朝一日真的能去非洲喂狮子,去新西兰种地。
写这个的初衷的想让我家的两个小仙女,不要就此停下来,以为自己看见的就是全世界。其实更多可能是鼓励我自己吧,做一个不要自我放弃的中年妇女。都说道重于术,只是自己的道,得要自己学自己悟。所以说,保持好奇心,继续学习吧。
加一条:5、在我很认真的时候,不要只叫我嫁人。
当然不可否认我的相亲对象都结婚了,不用谢我的不嫁之恩。只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管我多认真在表达的时候,身边人总抱有同情的眼神殷切盼望我赶紧嫁人。要不是考虑到清明节,大概一年四季逢年过节收到的祝福都是祝我早些嫁人。我想说什么呢?像我这种在婚姻大事面前不思进取的人真的不值得同情,也不值得费神劝说。所以嫁不嫁人,什么时候嫁人让我自己来决定好了。
最后,我何德何能,自己瞎叨叨还能收到二十多的赞赏,真是多谢诸位捧场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