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上课之前,有孩子家长问我:“张老师,我们家孩子上别的课,老师反馈说孩子特别逆反,总跟老师对着干。我们家孩子真的逆反么?您的课上孩子也这样么?”
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只简单回答了家长几句:“孩子不愿意听老师的,只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而老师没有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错误的以为孩子是跟老师对着干,这需要老师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孩子,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其实关于逆反或者叛逆的问题,已经是老生长谈的问题了。
这个孩子在我的课堂上,也有相同的问题存在,我的课堂中有明确的要求:老师喊123的时候,所有人要放下鼠标,听老师讲课。前两节课这个孩子根本就不会放下鼠标,我没有强制去要求孩子或者批评孩子,只是课后跟孩子聊了一会,并做出了约定。第三节课,能看得出来孩子想做到我们的约定放下鼠标,可是毕竟是孩子,管不住自己的好奇心,于是第四节课我改变了要求:喊123的时候合上电脑。孩子一开始就态度非常坚决的不许合电脑,不管怎么说就是不愿意,问为什么也不回答,后来我问他:“你是担心电脑合上后,你的作品就没有了么?”孩子点头说是,我再三保证说作品不会丢,然后孩子才慢慢合上了电脑。当再次打开电脑的时候,孩子发现作品还在,能看得出孩子当时终于松一口气的表情。后来的课我再喊123的时候,孩子都会很自觉的就把电脑合上了。
所以,孩子其实不是要叛逆谁,只是有一个渴望长大的孩子想“活出自己”而已。
孩子有了“叛逆”的行为,其实家长应该高兴,因为叛逆说明了孩子不是一个毫无主见的人,说明孩子有了反抗的能力,只有他自己有想法了,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反抗了,他才会叛逆。
一个孩子一生中,至少会有两次叛逆期:
第一叛逆期,是在2岁多开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恐怖的terrible two。这个时期的孩子发展出了自我意识,学会了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此时孩子会觉得自己长大了,别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能干,并大胆付诸于实际行动,自己要做的事情如果被成人代做,往往坚持退回原状自己再重新做,他们内心希望父母能接纳他“很能干”“长大了”的感觉。可实际上,他并不“能干”,并未“长大”,所以家长要理解孩子这种渴望长大的矛盾冲突,只有理解了这种矛盾冲突,才能理解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真正的动机。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就真的长大了。
第二逆反期在10岁左右开始,突出表现在青春发育期 ,性机能迅速成熟,第二性征出现,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想跟成年人平等,摆脱成人监护,独立安排自己活动。
两个逆反期的不同点:
第一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他们要求按自我的意志行事,其重点是要求自己的行为、动作自主和行事自由,他们反抗父母的控制、反对父母过于保护和越俎代庖。
第二逆反期所要的独立自主性在于,他们要求人格独立,要求社会地位平等,要求精神和行为自主,他们反抗父母或任何人的控制。
其实孩子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矛盾性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不适宜和不适应,乃至困惑和危机。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
作为家长,没办法代替孩子成长,所有一切的不适应,困惑,危机,都需要孩子自己去面对和承担,而我们家长能做的只有坦然面对,以一个“人”的态度去面对另一个“人”的挣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别把孩子当小孩,要把他当平等的人去对待。当然,如果家长在这个过程中,能懂一些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能做到角色的随时切换,既能把孩子当作大人一样的平等对待,也能把孩子当作孩子一样的去宠爱,那孩子绝对会感觉很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