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奇妙的创新

奇妙的创新

作者: 月曦花宸 | 来源:发表于2022-10-11 00:00 被阅读0次

    第三部分

    作为喜新厌旧的动物,我们常因创新而感到兴奋。那么多写书人探索出来的六种创新方式:“结网”“建构”“怪谈”“设定”“迁移”“追光”,也许能启发你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改变。

    结网

    不确定为什么要去,正是出发的理由。
    ——<日>村上春树

    书籍的世界是什么形状的?一个经典的比喻是:“书山有路勤为径”。把书比喻成山,这既是在说书多,也是在说读书的顺序:你必须从低处爬到高处,从入门渐至精通,一步步攀登,一步步进阶。

    接着还有下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把知识比作一片海,把学习者比作一条船,海面无比辽阔而又处处相同,除了奋力往前划,没有别的办法。

    如果这样阅读,那么除了勤和苦,我们真的就什么也剩不下了。

    一座山还是一张网?

    100年前有这么一桩公案。

    1923年,清华大学的几个学生即将赴美留学,怕被中国的学问圈落下,请胡适先生给开一张国学书单。当时,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很有名望。他给学生们列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学生们拿到这张书单一看,好吓人,居然有184种书。其中,仅仅《正谊堂全书》就有200多册,加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之类的大全集,总共得有上千册。怎么看得完呢?于是《清华周刊》的记者给胡适写信,请他再拟一张书单,称得上“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胡适勉强又圈出了39种,说:“真是不可少的了。”即便这样,书单里还是有《全唐诗》《九种记事本末》这样的大书。其中《全唐诗》900卷,《九种记事本末》也有600多卷。

    梁启超比胡适年长18岁,看到这张书单,他毫不留情地批评说,这是“把应读书和应备书混为一谈”。这“不是个人读书最低限度,却是私人及公共机关小图书馆之最低限度”。更何况,书那么贵,“私人购书,谈何容易?结果还不是一句空话吗?”

    我想这或许不是胡是在炫耀自己的学问,而是他的知识观念:要以海量地读书作为基础,再步步攀登。类似的知识观念还有很多:要读经典,不要读热闹的畅销书;要读原著,不要读二手转述等等。

    这样说的人自有他们的道理。但他们恐怕忘了《红楼梦》《水浒传》也曾经是畅销书;《理想国》《论语》也是二手转述。他们甚至忘了自己在功成名就之前,是怎么爱上阅读的,又是怎么走上学术道路的。

    大权威指导中小学教育实际效果是添乱。

    天资超卓的才智之士容易有一个毛病,普通孩子要苦思冥想,上下求索才能理解的东西,他随随便便就懂了,有时反而不知道该怎么讲解,和孩子之间也缺少共情。

    学问精深的专家对常识的定义往往和普通人大不相同,容易把自己研究领域中相当专门的知识当做常识,要求孩子必须掌握。“怎么可以这都不懂?”于是专家的“常识”一粒灰,压到普通孩子头上,就是一座山。

    进入到研究层次表述务必严谨,一个判断前面必须加大量限定,有所疏漏,便视为罪大恶极,忘掉初学者难免要经历这个阶段——先有个大差不差,凑合能用就行。

    ——刘勃:《知道几句三字经》

    人的阅读兴趣都是被一个偶然的机缘激发起来的。就拿胡适来说,小的时候,他偶然翻到一本残破的《水浒传》,迅速读完,不解渴,于是去借其他部分。结果《水浒传》没有借到,反而借到了一套《三国演义》,从此就读了很多小说。

    然后偶然又碰到一本日本的政治小说《经国美谈》,这又打开了他读国外书的门,你看他也没有按照自己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去阅读,反而是一通横冲直撞,一路撞成了为大学问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妙的创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ho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