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对于财经行业来说,是让人眼花缭乱的一年。房地产业的万达公司出售资产包、互联网行业的乐视公司重组,接二连三的大公司资产变动,像一场场国际大片。而这些大片的主角便是著名的财经人物孙宏斌。
因为这两次并购的数额实在是太过巨大,而且正好又是多家著名企业退出传统市场的时候,孙宏斌却逆流而上,花大手笔来购买它们。这看起来近乎疯狂,于是人们调侃他为“并购狂人。
在此之前,孙宏斌被称之为传奇人物。他所经历的每一次转折,都万分凶险,足以置他于死地。但孙宏斌在每一次的低谷中都能爬起来,而且再次攀上成功的山巅。因此,人们称他“传奇”也毫不夸张,他是当得起“传奇”二字的。
一,创建顺驰,房地产的新来者
2011年 11 月 3 日,孙宏斌在微博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所有商学院都有顺驰失败的案例,其实顺驰不是失败的代名词,顺驰代表的是坚持、顽强、屡败屡战。卖了顺驰开发的资产,顺驰的品牌还在,还是我们的,顺驰品牌现在专属顺驰(中国)不动产网络集团,一个房地产中介公司。前几天我们完成了对软银、凯雷在顺驰不动产的股权收购,顺驰会慢慢雄起,坚而久。”
顺驰,是孙宏斌做的第一个公司,也是他崛起和顽强的成果。从成立公司的那一天起,他就把所有精力和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里。
1994年的春天,对于孙宏斌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季节。在这个春天,他的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在天津成立了,他的梦想之舟开始起航。
别看现在的孙宏斌谈生意动辄亿万元,但当初注册公司的时候,他身无分文。虽然注册资本仅有几万块钱,但这对于曾经在联想公司做到年销售额为几千万元的孙宏斌来说,却是一笔巨款。要知道,此时的他一贫如洗,即使这几万块钱,都是他东拼西凑借来的。
经历过创业的人都知道,创业的初期是最辛苦的。没有业务,没有人脉,没有背景,想要在一个新的领域打出一片江山,注定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艰辛。顺驰在这三点上都不占优势,想要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
但孙宏斌并不气馁,他凭着近乎偏执的执着去打通每一个环节,终于在1994年 8 月拿下了天津“先达小区”的独家销售代理权。这意味着顺驰代理公司在房地产销售领域站稳了脚跟,而此时距离孙宏斌注册公司仅仅 4 个月。
四个月后,顺驰公司的销售非常顺利,公司在发展壮大。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孙宏斌把公司更名为“天津顺驰置业有限公司”。这也代表顺驰在向房地产开发行业的行进中迈进了一大步。
顺驰从房地产代理公司到成为房地产开发公司,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不可谓不快。而“快”的背后,是孙宏斌敢作敢为的巨大魄力。
二,黑马崛起,鸿鹄之志天下知
顺驰公司,英文翻译过来,就是“一个姓孙的人的公司”。不过,顺驰还有另一层含义:顺且快。
从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孙宏斌对速度和结果的追求,他想要把过去的那四年时光追回来。这时候的孙宏斌,有一种近乎偏执的信念:唯有快,才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到了2002年,顺驰在天津房地产开发市场已经占领了 10% 的市场份额。相比起其他有着十多年历史的房地产公司来说,才六岁的顺驰还稚嫩得很,但它的潜力和冲劲却无与伦比。
到了2003年,顺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天津的市场份额已经上升到 15%。同时,顺驰在二手房销售市场也发展得红红火火,不但拥有近百家直营连锁店和二百多家社区协作店,而且占有了天津二手房市场份额的 30%。
顺驰集团的快,让局外人看得眼花缭乱:拿土地前就已经安排好后续的工作,一旦拿到土地后马上进入操盘阶段,建成后迅速出手,这样一来,资金链就迅速建成,并在最短时间里完成资金循环。当其他公司还在为操盘做准备时,顺驰已经完成一个项目,并进入下一轮圈地操盘的运作了。
在2003年到 2004 年,顺驰狂飙猛进,那也是孙宏斌饱受争议的一年,而且很多争议还都是从业内大佬们嘴里说出来的。
时任成全企划公司董事长的全忠说:“大小地产商聚在一起都在谈老孙,没法儿不谈,都说这是一匹北方的狼。” 而潘石屹则这样说:“天津有一位叫孙宏斌的,说‘明年做到两个第一:全中国地产中介第一,全中国开发第一’。我确实很佩服他的激情。”
2001年,中城房网在北京长城饭店开会,活动筹办方再三邀请孙宏斌出席会议,于是远离组织的孙宏斌便去了。在会议上,很多人都提出要“联合置地”。孙宏斌觉得这蛮好的,也没有异议。然而,很快他就发现人们都提出要由万科为主。
孙宏斌马上发问:“为什么要以万科为主?”
有人回答:“因为这个倡议书是万科起草的。”
孙宏斌当即说道:“谁起草谁为主,那就由顺驰来起草吧。”
过后,孙宏斌很快就忘了这件事情,但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年轻人太狂妄了,竟然敢挑战万科和王石的权威性。
此事过去才刚两年,孙宏斌和王石在博鳌论坛上再次相遇了。孙宏斌发表演讲时说:“顺驰今年的销售额要达到40 亿元,我们的中长期战略是要做全国第一。也就是要超过在座各位,包括王总。”
这句话从当时的顺驰老总嘴里说出来,颇有些压力,就连久经沙场的王石,当时的脸色都变了几变。据说,会还未开完,王石就把孙宏斌拉到外面说:“你不可能这么快超过万科的。”
事实上,顺驰人一直在行动。从2002年踏出天津市区,在塘沽拍买到顺驰在天津市区之外的第一块土地算起,顺驰用了仅仅一年多时间,便在全国各地买了很多土地。多到人们脑子都记不过来,如果没有数据表,只怕孙宏斌自己都不会记得顺驰这一年多究竟买了哪些土地。
而且从顺驰的收购榜上,人们看到这些土地均为高价收购,如大兴区的9.05亿元,石家庄的 5.97 亿元,苏州的 27.37 亿元,等等。在房地产商们和民众眼里,这些土地都是顺驰以天价收购的项目。
同样,在销售数据上,看客们看到一个突然强大到让人心惊胆战的房产帝国:2001年销售回款 1 亿元,2002 年 16 亿元,2003 年 40 亿元,2004 年预计回款 155 亿元。
三,遭遇调控,资金链断裂的绝望
2004年 8 月初,博鳌小镇阳光明媚,清风徐徐,风景如画,但一贯从容淡定的孙宏斌却有些失神。他很真诚地向大家吐露心声:“最难受的是钱。”参会者都笑起来,这是他们意料之中的事情,背着那么多土地,当然有困难。
一直让顺驰顺风顺水的现金流为什么突然失效了?
外行或许会问这样的问题,然而业内人士却都知道问题的答案。孙宏斌之所以这么艰难,是因为当年4月份,政府下达的一个文件。文件要求全国的银行都停止放贷,这是国家在宏观调控。
而且,非常巧合的是,就在银行停止放贷之前,顺驰才刚刚交了为领取土地证的17亿元,手里一时半会儿不会有回款,银行的贷款又拿不下来,顺驰的现金流戛然中断了,难怪孙宏斌会被钱愁得皱眉头。
如果说顺驰是一艘大船的话,那么孙宏斌就是那个掌舵人,此时的顺驰,前面是惊涛骇浪,孙宏斌需要怎样做才能力挽狂澜,让顺驰免于翻船的危险呢?
孙宏斌是一个当机立断的人,他的思路非常明晰。从四月份银行停止放贷开始,他就决定:顺驰暂停买地。让资金在现有项目中运转,以保证现有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孙宏斌准备路演材料,为顺驰上市做准备工作。他把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就为能够与投行进行更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确保顺驰的顺利上市和股票的顺利发行。
但投行是理性的存在,与感性毫不沾边,他们看到的是顺驰的高杠杆、高负债和高土地成本。在他们看来,顺驰的发展太激进了,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样是要承担极大风险的。就这样,顺驰的上市之路被中断了。
但孙宏斌不是一个容易妥协的人,他决定再尝试一次。于是在2005年,孙宏斌辞去了顺驰董事长一职,只求顺驰中国能够在香港上市,这样就能私募融资。
为了拉来资金缓解顺驰的压力,孙宏斌愿意付出一切。但这次上市再次以失败告终,顺驰集团的私募融资之路也以失败结束。
2005年,顺驰在大本营天津的销售额才 29 亿元,2006 年更是不超过 16 亿元,这就意味着大本营失守了。显然,顺驰中国的全国扩张,忽略了对大本营的坚守,从而导致了这种现象。
2005年年底,现金流的短缺,还出现了顺驰拖欠民工工程款的事件。苏州、上海等地都出现了同样的纠纷,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同期,顺驰与摩根士丹利投资基金的私募计划被搁浅,上市未果,顺驰的资金链彻底断裂了。
顺驰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彻底显现!
2005年冬天,对顺驰来说,是一个萧条的残忍的冬天。顺驰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人员调整。与此同时,顺驰集团的项目也相继出现质量问题,甚至发生了二手店卷资逃走的事情。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让孙宏斌应接不暇。
2006年年初,心力交瘁的孙宏斌宣布:顺驰某一部分项目将被卖掉。至此,这个当时地产界的神话即将陨落。孙宏斌开始给顺驰寻找下家,选择将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以低价托付给香港路劲基建集团。
在达成收购意向之前,孙宏斌和路劲基建的董事局主席单伟豹仅见过两次面。而且收购顺驰地产55%的股权和顺驰苏州凤凰城项目,价格仅为 12.8 亿元,如此闪电般的收购速度和低廉的收购价格,远远出乎人们的意料。
后来路劲基建又出资6亿元收购顺驰 40% 的股权,也就是说,路劲基建集团花了 18 亿元人民币收购了顺驰 95% 的股权。从此以后,顺驰不再姓“孙”了。
“超越自己很难,自省的人才能超越自己。”孙宏斌总结了顺驰的失败教训,开始重视融创集团公司的运营,保持稳健发展,最终使融创集团发展成一个很大的公司。
“我觉得人要是做成了一件事,做第二件事的时候可能就开始忘乎所以。顺驰的自大也不是凭空的,我们在天津做了那么多年,在当地是绝对的老大。美国的侦探小说特别喜欢写连环杀手。他为什么最后被抓住了呢?因为他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都成了,到第四次就一定会出现漏洞。做企业也是一样,成功几次之后对常识就没有敬畏感了。” 回首往事,孙宏斌说。
——摘编自吴长楼《融创孙宏斌》
关于作者:吴长楼,江苏建设控股集团股东、董事、高级工程师,江苏驻京建筑企业商会常务副会长,2015年12月创立江苏就近装修网科技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