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结构化思维是由上到下、鸟瞰式的,是思维的静态描述。千万不要认为弄懂结构化思维就会分析问题了。除了结构化思维外,还有动态的辩证思维,和动静结合的系统化思维。要想成为思考的高手,一定要培养起时空观。一点拙见,或有不当,敬请指教!
2、有一种慈悲:就是给对方存在感。之前我觉得两个人在一起能够讲道理,有效沟通是最重要的,恍然发觉错得离谱,原来最重要的是在彼此身上找到存在感!曾经听到笑来老师讲,最重要的是讲道理,感觉如醍醐灌顶,今天看到梁宁老师的话,又是如此,,,未经反思的知识不是自己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也以时间和地点为转移,所以说培养起时空观很重要,时空共同把握的下的存在,才更接近于真实地存在!
3、身在自然,心系社会。自然社会,本来一也!如二分之,疾病生焉!
4、顿悟不是凭空来的,而是在“时时勤拂拭”地认知事物之间辩证关系后的灵感爆发。现在人们的常识世界前所未有的丰富,这让人易陷于“分别见”的窘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逻辑而言,为道日损,绝对统一并不复杂。但“道”的高低,又源自于对分别世界的体悟,即经验与反思。这就是说知和行是一体两面,共进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体悟,则是另外一个窘境,是在“道”的层面兜圈圈,画着一个圆,但它是空的,不满。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真的圆满。知行合一,要在这个合字。把这个合讲成“行就是知,知就是行”并对它批判,实乃是简单化处理,这用科学思维来说,就是忽视了理论可能引申出的含意。就好比,“好好学习就能学习好”这句话,就字面来批判因果关系的成立与否,这句话无论对错其实都意义不大。有价值的是“好好学习”的方法论和“学习好”的评价角度与标准。
5、“道”的体悟,不同于知识。古人的理解难以成为我们的基本功。仍旧需要我们在践行中精进。但好在古人的反思给我们指引了方向。古人的智慧,轻易不要去批判,而是多观察和思考。这倒不是说批判不行。批判也很有价值,但这是西学的路子。传统的学问是包容与超越。两者各有优劣,矛盾与否取之于我们做学问的态度。中华文明的复兴,不能丢了文化的根,也不能一味地复古。任重道远啊,我辈当共勉,奋进。
6、对事物的认知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和理性共同把握。日常生活里更多的是感性认识,科学推论包括感性认识部分和理性认识部分。哲学上的反思,即是以思想为对象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比如,常问自己一句“我为啥这样想”这就哲学反思,也就是李笑来说的元认知。我们常说的思考,通常也就是理性认识,抽象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但感性地经验地,即通过感官去把握事物,对于展开理性思考特别重要。如果能妥善处理好感性和理性的关系,恭喜你一定是高手了。
7、每个人都可以有情绪,那很真实,但若一味凭情绪做事,只会让人觉得小孩子气。多观察,慎判断,多理解,少抱怨,把自己变得优秀,才会有一群人陪你走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