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会越多。这也在激励着人类越来越强的探索求知欲。
1950年,一次非正式讨论会上,大家正在讨论起UFO飞碟和外星人的问题。
有"原子能之父"之称的恩利克·费米也参与进了讨论当中,然后突然问了一句:
"where are they? "
他们都在哪儿呢?这看似非常简单的一句问话,却演变成著名的"费米悖论"。
还有科学家为了解释"费米悖论"给出了一个公式。
1960年,法兰克·德雷克给出了一个推测银河系内出现高智文明数量的公式。当时估算下来的结果甚至让人震惊。
银河系可能有过上万颗星球达到人类的文明程度。
当时费米粗略地估算了银河系和宇宙中的恒星的数目,问出了著名的问题:“它们都在哪里?”他指出,只要宇宙中的这些恒星中的一小部分发展出智慧生命,那么宇宙中的文明也应该不计其数。也许我们在历史上已经多次被外星生命访问,除非有什么原理上的困难阻止星际旅行成为现实。
费米悖论的另一种形式由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阐述。冯·诺依曼认为高等发达的文明可以制造一种有自我复制能力的机器人,他们将这些机器人发射到太空中,遇到合适的环境,这些机器人就可以大量地自我复制,然后再次踏上旅途。考虑到银河系的半径只有区区10万光年,而年龄超过100亿年。即使冯·诺依曼探测器的速度只相当于“旅行者号”,它们扩散到整个银河系所需要的时间也远远小于银河系的年龄。可为什么它们还没有扩散到地球来呢?
事实却是:我们什么都没看到,什么都没听到!
有些人认为人类与外星生物的层次不同,甚至提出了动物园理论。
刘慈欣的《三体》中描写的"黑暗森林"法则也仅仅是无数个费米悖论的解释之一。
人类在银河系中或许只是一个孤独的偶然,但探索却从未止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