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锅

作者: 都市闲人_35da | 来源:发表于2019-12-09 15:31 被阅读0次

“叮锅”是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流行语,这两个字对不对我也说不清,“叮锅”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赶饭口”。我们也时无意间到老乡家赶上吃饭,主人玩了命的让,哪怕是稀饭腌菜,看见你吃得津津有味,他似乎特别的高兴。原先我们在城里,人们串门一般都躲开“饭口”,避免在人家吃饭时去串门,因为赶上饭口既影响主家吃饭,客人也觉得不便和尴尬,即便赶上了“饭口”,主人也只是客气客气,来人也会一再表示自己已经吃过饭了,哪怕这时肚里“咕咕”直叫。如果确实需要吃饭,那一定有比较重要的理由,这时主家会提前邀请,并且准备好丰盛的饭菜酒水,郑重其事地吃上一回。

我们插队的村子有四十多户人家,男女老少一共二百多口,平时打头碰脸的也就是这些人,白天大家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互相串门闲聊。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一到夜里漆黑一片,就是家家户户窗户透出的煤油灯那么一点亮儿。没有电,也就没有了一切,甭说电视机了,就连半导体收音机都是奢侈品,只有我们知青点有人带去了一台。每天我们还未放下饭碗,不少村民早早地就来占地方,听“匣子”里唱歌唱戏。生活的的单调和枯燥,使这里的老乡特别好客,人们经常戏说,有陌生人路过咱“营子”,如果赶上“饭口”,到了哪家,主人就把客人会拉上炕头,盛上一碗饭先吃,等吃饱了再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赶上营子里有人盖房压顶,主家都会吃油糕庆祝,如果生人赶上了,你就二话别说,拿起铁锹甩几下泥巴,然后端碗跟着吃油糕就是了。

来到这个小村子插队落户不久,我无意中“叮”了一次锅,那天我没什么事,就在村里闲逛,随手推开老乡的屋门。一进屋发现人家正在吃饭,饭很平常,就是糜子米闷饭,另外还有一小盆儿酸蔓菁,可能是拌了点胡麻油,味儿特别香,我不禁咽了咽口水。这家的主妇坐在锅台旁,主人坐在炕沿儿边上,炕里面是他家的几个孩子,他们都端着碗正吃着饭。见此情况我扭头要走,男主人急忙放下饭碗,拉住我非往炕上拽。我实在不好意思,也的确不习惯,因为在城里时还真的很少去别人家吃饭。主人把我摁在炕上,主妇已经端来一碗黄澄澄的糜米饭,嘴里还不停地劝着:“吃哇,吃哇!有啥啦,赶上尽管吃就是啦!”看着主人真心实意地盛情招呼,也是闻到新糜子的清香,我只好端起碗,又用筷子夹起一块沾着胡油味儿的酸蔓菁,津津有味儿地吃起来。其实就是城里的米饭咸菜,可是感觉味道真是好极了!很快一碗饭下肚了,主家又过来抢碗,“再来一碗,可多哪!”我看到锅里已经见到底了,因为那时谁家的粮食都紧张,一般人家做饭都是可丁可卯,我吃了一碗,他们肯定得少吃。我坚决地护着手中的碗,一再表示:“我吃好了,吃好了!”这两口子方才作罢。

其实这种“叮锅”,不只是家常饭,就是在那时罕见的炖肉,要是赶上了饭口,也是一样的相让。给你满满地盛上一碗烩肉菜,还不停地热情招呼,尽管肉菜的油水他们也十分罕见,但是他们宁愿自己少吃不吃,也要招呼客人吃。我们在城里发的肉票,每月每人半斤,虽然不多,但是接不断地能尝上点肉腥味儿,可是农村一年到头根本见不着肉丝!慢慢地我们也逐渐习惯了“叮锅”,有时我们做熟饭,碰上有老乡来串门,我们也会盛上一碗饭菜,热情地招呼他们一起吃,看着老乡吃得津津有味,我们心里似乎也挺高兴,因为这叫入乡随俗吧。

村里人这么好客,人们以为这里有多富,其实不然。我们下乡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农村也在“闹革命”,喊革命口号“农业学大寨”。人们的生活很苦,一般年景每个人头每年分“毛粮”380斤,加工成细粮,也就是320斤,平均每人每天也就是八两粮食!再加上自留地打的粮食顶多也就是一斤多点儿,又没有油水菜蔬,根本就不够吃。这里村民的饭量很大,据说“最能吃”的一顿能吃三斤面的贴饼,但是他们一般每天只吃早饭和午饭,因为晚饭吃了“压炕板”是浪费,所以晚上大多不吃饭。就是两顿饭也是早上喝稀粥,中午才吃一顿“抗硬”的,因为白天得卖力气干活。所以那时候这里的粮食特别缺乏,有的年头必须靠国家返销粮才能渡过,农民实际上常年在饿着肚子。

原来下乡时来接我们的知青办,给我们介绍的内蒙的牛羊肉多,到了这里才知道,那都是地里跑的“自留羊”,还有圈里吃草干活的耕牛!只有到了秋后队里才会杀羊,弄好了每人能分上一斤来肉。至于牛肉,得等到有了干不了活的老牛,杀了之后每人分上一斤来的的老牛肉解解馋。其实这里人们的生活比起城市差远了,可是这里的村民却那么好客,宁可自己少吃甚至不吃,也要让“叮锅”的客人吃好,的确让我们感到新鲜,这样的习俗也许与移民背影有关。

这里的村落都不大,村民大多是移民,主要来自山西,究竟是不是当年“走西口”来的,我不得而知,但是村里的姑娘小伙高兴了都会喊上几句:“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那腔那调虽然特别的土里土气,但是在空旷的田野上飘得很远很远,这在音乐厅电影院听不到的。另外还有几个是当年的廿九军“大刀队队员”,据说他们曾经用大砍刀与日本鬼子在战场上拼过命,不过他们很少有人提过当年的事,因为文革期间,这些人都算历史反革命。也许这里人大多数都是移民,曾经饱受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也见过生与死的大世面,所以虽然缺吃少穿,他们却十分慷慨,总是真心实意地招呼来往过客,从不吝惜那一点点罕见的油腥味儿。

离开内蒙已经近三十年了,每当回忆起当年“叮锅”,似乎又闻到新糜子闷饭的清香,蹲在墙根下,和村里的老乡一起,端着一碗缺少佐料的白水煮老牛肉,虽然嚼得腮帮子疼,但是那味道,那情景却让我至今难忘。

相关文章

  • 叮锅

    “叮锅”是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流行语,这两个字对不对我也说不清,“叮锅”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赶饭口”。我们也时无意间到老...

  • 王者荣耀之KPL8虐菜开始

    第二天 曹旭继续坐着他的美食梦: “老版,一份毛肚炒肝肥肠还有鸳鸯锅加血豆腐金针……” “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叮铃铃...

  • 下课铃响了……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顿时炸开了锅。 你瞧,他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埋头学习,有的...

  • 铃铛

    叮铃叮铃地 外面下大雨 风儿快合唱 铃铛丁丁响 纸飞机的梦 压抑在屋檐 铃铛背个锅 摁住梦想波 叮铃铃玲玲 风雨在...

  • 特别的周五

    “叮铃铃,叮铃铃”原本安静的教室,霎时间炸开了锅,连老师也镇压不住。每周五的放学铃总是那么赏心悦目,因为可...

  • 练笔4:下课铃响了 陈梓瑜

    “叮铃铃……”“下课。” “下课咯!”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成了我们的天下!课间 “百态图”应运而生。 追逐打...

  • 下课铃响了

    要下课了, 叮铃铃……”“下课!” “下课喽!”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到处洋溢着欢乐!这不:出现了好几幅画面: 奋笔...

  • 自写小说《一吻邂逅》

    第一回 是他?! "叮铃铃"~ "下课啦!!!班里炸开了锅…… 教室的某个角落,有个女孩。眼如一汪蓝...

  • 叮铃铃,叮铃铃

    叮铃铃,叮铃铃 小山羊你在哪里 天空飘的云好白 我们去年远游在一起 叮铃铃,叮铃铃 小白兔你在哪里 风儿吹的好舒服...

  • 叮铃叮铃

    叮铃叮铃 催促的闹钟 温暖的被窝 屋外的寒冬 窗帘拉开 冷冷清清 挣扎着穿衣 睡眼惺忪 没人强迫 自觉的执行 因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叮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ob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