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 ever youthful, O ever weeping.”
“ 永 远 年 轻 , 永 远 热 泪 盈 眶 。 ”
——Jack Kerouac《达摩流浪者》
对 于 一 些 可 以 让 我 们 产 生 好 奇 心 的 东 西
我 们 应 当 永 远 心 生 向 往
永 远 热 泪 盈 眶
求 知
就 意 味 着
你 永 远 年 轻 着
知乎 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知乎,作为一个真实的网络问答社区,用理工男一般的理性友好的特点在网络蔓延。其中有着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分享着彼此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一个问题,N条回答,按照点赞数和受欢迎程度排列。不得不承认,知乎是一个可以,至少看起来像一个充满知识的社区。
当一段话有了问题做衬托,变成“答案”时,大部分人都会产生一些生理反应。可能这种感觉在我们必须撕下暑假作业后面答案上交时,就已经有了。
在2013年3月开放注册后,注册用户由40万攀升至400万。这次不说注册门槛下降所导致的内容质量下降,不说蹭着社区火爆带来知名度的人开始莫名划圈自我陶醉。只说一个,知乎让许多诸如“知乎酱”“知乎大叔”等这类剽窃者有吃有喝。当一个知识面包从至少看起来是高阶圈子里丢出来时,往往会得到一些低门槛群体的哄抢,或者说追捧。
百度知道 百度什么都是最大的,比如胆儿...
写完知乎才发现,忘记了百度这尊佛。不管承认不承认,都得承认,百度知道是我高二之前第一个接触,并使用最多的问答平台。对于百度这个只要识字就能用的平台,我在浏览的时候,总是会不由自主的抱着质疑精神。嗯,怎么说呢,看它所呈现的内容的时候,更像是看“对话”,偶尔还能看到“对骂”...
但是不得不说,百度知道还是提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段子。我犹记得我们在考试途中搜答案,发现同班同学在搜索之后无可奈何留在百度知道上的提问,还是能博君一笑的。
分答 听、或者偷听
如果说知乎是“玉言”,那么分答则是充斥了“金口”。它结合了微博的发展方式(明星入驻)、微信的形式(发送语音)以及知乎的格式(问答),迅速在朋友圈中井喷。分答给了低阶人群,以一个很低的成本向高阶圈子提问的机会。每个人都怀揣了一兜的好奇心,将问题捂嘴偷笑地洒向这些明星红人。毕竟,大家都是有窥私欲的嘛~
因为语音的隐蔽性,大家玩儿得都很肆意。而问思聪姿势的那位提问者的曝光度,比思聪回答了什么内容要高很多。大家问的不是“小孩儿咳嗽总是不好怎么办”,不是“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而是更多的把提问用在了“刀刃”——八卦隐私。
不过总得来说
“知识”变现
是件好事
为了更好的自由和传播
以下是软文部分
知乎只能通过手写问题,回答者也只能手写回答。一问多答,七七八八,大V自带流量和沙发。提问者不是主角,答得精彩,文笔流畅才重要。
分答只能通过手写问题,回答者可以用上语言。一个答案,大家窥探。问得要刁钻,才够英雄。我满脑子都是中学之前,指望通过一个夸张的问题引来起哄的自己。
领路 在一个大家都急切抛弃传统的世界里
在一个只能手写问题的时代
“说”出你的问题
好像成了难题
大家都在摒弃传统和旧的东西,大家都在标新立异,大家都在想创新。在互联网思维告诉发展的今天,我们似乎忘了,一开始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事物是......
没错,就是这个玩意儿——电话。大家似乎忘了,当初拉进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是从电话听筒里听到的第一声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告知一件重要紧急的事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电话,不是微信或者其他。不论社交工具怎么做,它沟通的那部分都只是为了越来越像电话。从社交网络开始的那一年,就有人妄想代替电话,事实上这么多年过去了,电话还在发出“嘟嘟”的声音。
于是,我们选择了电话——一通电话,和另一个世界对话。
一个你说他听,你问他答,他说你听的平台。地球上的第一个问题,一定是用嘴问出来的,所以,为什么不问呢?好吧,我承认我上面这句话的逻辑有点丧心病狂。
语言是有魅力的,你可以感受到回答者的快急缓慢,可以感受到他的情感和情绪。你可以随时补充自己的问题,补充自己的困惑。
你甚至可以举手说:“老师,刚我没听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