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的分类与解析文章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的分类与解析文章

作者: 后恾 | 来源:发表于2016-06-02 07:27 被阅读2261次

    古代诗歌鉴赏:情感的分类与解析

    一、序言

    ★抒情是诗歌最本质,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考试当中,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几乎是“必考”题。

    ★一般来说,情贵隐而忌显,即抒情追求含蓄、蕴藉,切忌直白、浅露,因此,一般来说,分析理解诗歌情感,要在知人论事的基础上,善于品味、感知、挖掘;要能够抓住蛛丝马迹,一寻到底,去探究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寻获精神宝藏。

    ★就具体某一首诗而言,说是“贵隐忌显”,也不全尽然。有时候,诗中表明情感的词语或痕迹,其实也并不难发现。

    ★欲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多积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对不同类型、不同诗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藉此增加经验和感性认识非常重要。

     

    二、情感的分类与解析

    (一)志向抱负,建功立业/壮志未酬,年华早逝/遭受打击,失意愤懑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参考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

    (2)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3.(2013四川)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答: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关心、同情百姓,关心百姓生活和疾苦/热爱乡村和百姓生活/批判酷吏、重税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山  行                

                    百道飞泉喷雨珠,春风窈窕绿蘼芜。

                    山田水满秧针出,一路斜阳听鹧鸪。

    (1)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诗歌写山行途中所见“飞泉”、绿色“蘼芜”、田秧、鹧鸪,自然景色美好,心情愉快,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乡村美好生活的向往。

    (2)这首诗扣题很紧,请简要分析各句是怎样呼应题目的。

    【参考答案】四句均为“山行”所见、所听、所感。首句以“飞泉”写山高陡峭,泉景奇特;次句用“春风窈窕”衬托内心的轻松愉快;第三句写田秧生机勃勃,同时点明“山行”;最后一句,用一路鹧鸪相伴写出山行的美好感受。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从

    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4分)

    答: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

    答:“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戊辰即事①

    (宋)刘克庄

    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

    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注】 ①戊辰:公元1208年(宋嘉定元年),时宰相韩侂胄当政,为了“立盖世功名以自固”,让自己千古留名,草草出兵北伐,结果招致大败。战后和约,以南宋每年向金人交纳大量钱财为代价。

    (1)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答案】以小见大的手法。(2分)以诗人的身份,尚无青衫可穿,普通人民的生活更是可想而知。诗人以无青衫这一件小事情,反映出战争、战败给人民带来苦难这一大课题,讽刺了统治者无能、腐朽,只会剥夺、欺压人民。以此二句反映战败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灾难,十分恰切。(3分)

    (2)“西湖插柳”改为“栽桑树养吴蚕”,你认为这符合情理吗?请说说理由。(6分)

    【答案】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把西湖著名景点上的柳树都砍光拔尽,种上桑树以养蚕,自然荒唐至极,但是,这种作法却有合理性,总得让人有衣穿,不养蚕怎么能行。“衣”与“食”事关国计民生,西湖没有柳可以,人民没吃没穿可不行。(3分)这两句诗意在讽刺,其特点是运用对比,前句写统治者的娇奢淫逸,后句写老百姓的穷愁苦难。(3分)

    (三)离别、送别的愁苦和伤感,对友人、亲人的思念与祝福/羁旅之愁;漂泊、流落,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送别诗解析:

    在古代,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离,相聚颇艰。因而,古人重离别,写离别的诗也多,送别诗成为古代诗歌中最重要的、很具代表性的一类。

    送别诗以送别为特定场景,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关怀、思念,表达分别时的依依不舍,或分别时(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当然,也或有对友人的宽慰,借此表达自己的志节等等。从风格上看,大体可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羁旅诗解析:

    羁旅诗,也叫羁旅行役诗。在古代,许多人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或游历山川,抑或是探亲访友,皆所谓“羁旅”,长久寄居他乡之意。由于长期离乡在外,所以这类诗往往抒发的是绵绵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以及所有的遭遇和坎坷,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苦、宦游之苦,内心的孤独与惆怅。

     

     

    1、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从字面上来看,“渺茫”是在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作者是借景抒情,写诗人心中的茫然,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采用设问的手法。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问题。

    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   御苑:皇家的宫苑。   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首联、颔联通过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什么感情?

    【参考答案】通过“微霜”、“鸿雁”写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心情。

    (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看似寻常却有很特别的一个细节:家书将要交由行人带出,忽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特地要回“又开封”,想要补写。这一细节,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细节中体味到作者浓浓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6分)

    送何遁山人归蜀

    [宋」梅尧臣

    春风入树绿,童稚望柴扉。

    远壑杜鹃①响,前山蜀客归

    到家逢社燕,下马浣征衣。

    终日自临水,应知已息机②

    ——选自《宋诗精华录》

    【注】①杜鹃:又名子规。②息机:摆脱琐事杂务,停止世俗活动。

    (1)请简要分析首句中“绿”字的妙处。(2分)

    答:“绿”字写出了春风吹绿林木的动态,表现了春风的活力,显示了春天的生机,增强了诗的韵味。

    (2)三、四两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4分)

    答:颈联想象友人喜逢家乡的燕子,一洗征尘,表现出归家时轻松愉悦的心情。尾联进一步设想友人归家后悠闲自在的生活,寄托了对友人真诚的祝福,也暗含着诗人对超脱世俗的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厌弃世俗,寄情山水/热爱田园,自甘淡泊/闲适恬淡,怡然自得

    山水、田园诗解析:

    山水田园诗即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生活为内容的诗,具有强烈的隐逸色彩。

    抒发的情感主要有:对自由美好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对世俗、黑暗官场的厌弃与不满;质朴、恬淡、闲适的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

    代表人物: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著名代表。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作者对官场的失望和隐居山林之乐,表现出作者恬静淡泊、乐山乐水的情怀。

    (2)尾联以“渔歌入浦深”回答张少府的询问,它的深远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山水之乐是不可言传的,只有亲自尝试才能懂得困窘和通达的道理,领悟人生的真谛。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参考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作者的主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简析颔联、尾联的人物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颔联刻画了诗人年事已高和安闲的神态。尾联生动的刻画了裴迪的狂士之态。

    (3)全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句。(1分)

    答:桃花流水鳜鱼肥。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4分)

     

    (五)边塞:环境恶劣,雄阔壮美/战事紧张,军情激昂/穷兵黩武,反对战争

    边塞诗解析: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成为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将士边塞生活为内容。抒发的情感主要有:忠君爱国,渴望建功立业;边地生活的艰辛,思念家乡、亲人;战争的残酷,反对穷兵黩武;也有报国无门,友人惜别,等等。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1)诗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请作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百战”极言战事之频繁,“穿金甲”是说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短短七个字,高度概括了边地之荒凉、条件之恶劣、时间之漫长、战争之频繁艰难。

    (2)一、二句写景对表现戍边将士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通过境界壮阔、环境恶劣的景物描写,衬托戍边将士不畏艰难,守卫边疆的豪情壮志。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①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②,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③,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①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曾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由此得名;一说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  ②回乐烽:回乐县的烽火台,在今宁夏灵武西南。  ③芦管:即芦笛。

    (1)诗的前两句写景,分别是什么角度来写的?给人的共同感受是什么?

    【参考答案】第一句是远望,第二句是近看。共同感受是令人望而生寒。

    (2)分析诗中是怎样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为一体的。

    【参考答案】前两句写景,如霜的月光和如雪的沙漠,营造出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第三句写声,万籁俱寂,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笛声,引发了征人的思乡之情;水到渠成,第四句直抒“一夜征人尽望乡”。前三句是为第四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的。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⑴诗歌颔联中“黯黯见临洮”的“黯黯”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答案】⑴“黯黯”即暗淡的意思,这里明指天气,(1分)描绘了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也暗指征人心情的黯淡凄凉,表达了厌战的情绪。(1分)

    ⑵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这首诗运用渲染、对比等表现手法,(1分)通过对塞外恶劣环境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渲染了凄冷、荒凉的气氛,表达诗人对塞外古战场凄凉的感受;通过昔日“长城战”高昂的士气与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穷兵黩武的抵触情绪。(3分)。(表现手法回答侧面描写亦可得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一、二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答案】一、二句描写了从军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自然环境: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一、二句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反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昂扬的斗志,一往无前的精神)。

    (2)试分析三、四句所包含的表现手法。

    【答案】①视听结合: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笛声、白雪、红旗,展示出一幅壮美的行军图景。(“动静结合”亦可。山的静,笛声、旗的动)②运用借代的手法。三四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而是以“红旗”、“横笛”代人(军队),不言人而自有人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六)怀念故国,恢复故土/感慨兴亡,亡国之痛/报国无门,壮志难酬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汉宫春·立春日①    辛弃疾

    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子,料今宵、梦到西园③。浑未办、黄柑荐酒,更传青韭堆盘④。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又来镜里,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人、曾解连环。生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注】①这首词是辛弃疾南归之初、寓居京口(镇江)时所作。②春幡:古代立春那天女子剪彩纸为燕形戴在头上,以示迎春,叫春幡。③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④青韭堆盘:古时立春时做的五辛盘。

    (1)这首词是怎样表现“东风”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先写东风忙碌着催发花柳,再写东风闲暇时摧老人的容颜,表现出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也表达了词人时光易逝之慨。

    (2)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清愁不断”的原因。

     

     

    【参考答案】中原沦陷,词人思念家园;时光易逝,但词人功业未就,报国无门;担忧时局,忧国心切

    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   日

    [南宋]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简要赏析颈联中“逆”“私”二字的精妙之处。(4分)

    【答案】“逆”是迎接的意思,“私”是偏爱的意思。(2分)颈联使用拟人手法,赋予绿草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其主人的亲昵之状,曲折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幽情”。(4分)

    【答案】“幽情”在本诗中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伤春之情。(1分)一是忧国之情。(1分)盛春已经过去了,而南宋也是国运衰微,盛景不再,大势已去,故这“幽情”从表面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2分)

    3、(2013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水调歌头·壬子被召,端仁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余既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②。门外沧浪水,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饯行席上赋此词。

    ②“余既”三句《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1)概括“兰”“蕙”“菊”三种意象的共同内涵。(2分)

    【答案】兰、蕙、菊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

    (2)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词人借它们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6分)

    【答案】两个典故分别出自《论语》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前者以楚狂接舆的典故,表达了词人抗金复国理想无人理解的悲愤;后者以陶渊明自况,抒发了词人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题目。

    至正改元辛巳寒食日示弟及诸子侄①

    (元)虞集

    江山信美非吾土,飘泊栖迟近百年。

    山舍墓田同水曲,不堪梦觉听啼鹃。

    【注】 ①这首诗作于元顺帝元年寒食日祭扫祖墓时。作者的先祖虞允文曾在宋高宗绍兴年间大破金兵,暂时稳定了南宋局面,但最终宋朝还是灭亡了。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江山信美非吾土”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案】这首诗表面上是教育子侄们不要忘记祖宗故土,表现了殷切的思乡之情,但字里行间又处处婉曲地流露出兴亡之感。(2分)“江山信美非吾土”,面对大好河山,作者突然意识到这已不再是宋朝的天下,亡国之隐痛顿时涌上心头。首句直扣诗歌的主旨,增强了全诗的悲壮色彩。(3分)

    (2)你是如何理解诗中“啼鹃”这一意象的?请结合末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答案:啼鹃,相传为古代蜀主望帝之魂所化,啼声甚悲,往往用来寄托国家的兴亡。(2分)这首诗末句语意双关,明写暮春杜鹃哀啼使人难过,暗中寄托了国家兴亡的悲戚。语意含蓄,隐晦曲折而又感情深沉。(4分)

    (七)怀古伤今,借古讽今/使用典故,用典抒情

    怀古(咏史)诗解析: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对兴衰的感慨、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表达的情感:1、感慨;2、感慨壮志难酬;3、感慨国运衰微;4、抒发爱国情怀;5、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等。

    常有:

        ①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表达内心的追忆与感伤;抑或抒发豪情壮志,渴望像古人一样建立功业。

    ②感慨盛衰无常、物是人非;昔盛今衰、国运衰微。常常暗含对现实的不满,表达对国家命运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③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怀咏,针贬时弊,忧国伤时。

    ④借古人古事表达对自身的遭遇感慨,伤人,伤己,伤时。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11全国新课标卷)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

    【参考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 ③写哀景抒哀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①。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①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燕子不衔泥而衔花,是因为怜惜花朵零落,同时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斑驳的花朵。

    作者借此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触情点:燕(子)。进一步:燕子是个拟人化的形象。衔花,修“花口”;“珠帘”、“乌衣”、“王谢堂前”,借典故表达了无限的遗憾和感慨。这种遗憾和感慨虽然“只有老僧谙”,但意为物是人非、盛衰无常还是比较清楚的。)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题目(8分)

    南乡子 邢州道上作

    陈维崧①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②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③。

        【注】①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阳羡词派领袖,江南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官至榆林院检讨,并参修《明史》。此词应是康熙七年(1668),作者自北京南游汴、洛途中所作。②酸风:吹得人眼睛酸疼的冷风。③豫让桥:春秋时义士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

    (1)下阙运用典故,共写了                              和豫让三位悲壮慷慨的英雄义士。(2分)

    【答案】(1)荆轲、高渐离(共2分,每空1分)

    (2)首句写景,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景色?与词的内容有何关系?(3分)

    【答案】(2)描写的是冷峻的秋色和萧瑟的秋风卷起怒涛的苍凉劲健的秋景(1分)。既为下文粗豪的三河客醉射雕营造了气氛(1分),也与燕赵悲歌以及三位古代义士的慷慨悲壮之气浑然一体(1分)。(共3分)

    (3)有人说“忆昨车声寒易水”一句是本篇的词眼,你认为呢?(3分)

    【答案】这一句确为词眼(1分)。这一句让人想象当年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慷慨,既与第一句描写的眼前之景相应,又照应了上阙中的粗豪客和下阕中的三位义士的豪情(1分);而且“忆昨”与“今朝”“慷慨还过”,使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统率了全篇(1分)。(共3分)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一9题

    古风(其十五)

    李白

    燕昭延郭隗①,遂筑黄金台。

    剧辛②方赵至,邹衍③复齐。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

    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

    方知黄鹄举,千里独徘徊。

    【注】①燕昭,即燕昭王;郭隗,劝说燕昭王求士。②剧辛,战国时燕将,原为赵国人。③邹衍,战国时著名的哲学家,齐国人。

    (1)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每点2分,共6分)

    (2) 诗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歌结尾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高飞的黄鹄自比。(2分)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中权贵昏庸腐朽,不重用人才的不满和意欲远走高飞而又不知前途何在的迷茫。(3分)

     

    (八)咏物,托物言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昭君怨  梅花

    郑 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斜,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1)词的上片“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一句写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梅花出类拔俗,不同凡花,它虽春未到却独自凌寒而开;它洁白似雪,但冰雪却不具备它那醉人的幽香。(4分)

    (2)词的下片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分析这种表达技巧的好处。(4分)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下片“竹篱茅舍”“玉堂琼榭”对比,表明不论把梅栽在哪里,它都不改初衷,突出了梅花纯洁傲岸、“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的高贵品质。(4分)

    2、(2012·天津)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案】诗中所描绘的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请自选角度赏析颈联。(3分)

    【答案】颈联运用对偶和借代的修辞手法。天色已晚,作者在半山意外与野菊相遇,不管怎样连忙折下一枝。“逢”和“忙”,表现作者与野菊相遇的欣喜之态;“黄”,借指菊花。表现了诗人对野菊喜爱之情。

    (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答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释】①陈维崧(1625~1682)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出生于讲究气节的文学世家,少时作文敏捷,词采瑰玮。明亡(1644)时,陈维崧才20岁。入清后虽补为诸生,但长期未曾得到官职,身世飘零,游食四方。②堵:座。③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④轩举:意气飞扬。

    (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作简要分析。(3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 借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衬托鹰勇猛无畏、志存高远(勇猛、矫健也可)的形象。(把“衬托”答成“烘托”也算对)(手法1分,分析2分)

    (2)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期待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每点2分)

     

     

    其它:

    怨妇,闺阁之思    坚贞的品格、节操,不与世同流合污

     

    惜春,伤春

    1.(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阮郎归  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1)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答案】“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惜春,伤春

    (2)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2014天津)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8分)

    暮春                    暮春山间

    (宋)黄庚               (宋)黄公度

    芳事阑珊三月时,           缓步春山春日长,

    春愁惟有落花知。           流莺不语燕飞忙。

    柳绵飘白东风老,           桃花落处无人见,

    一树斜阳叫子规。           濯手惟闻涧水香。

    (1)《暮春》一诗,春之“暮”体现在何处?(2分)

    【答案】体现在三月花凋谢,柳絮飘飞,东风吹和子规啼叫上。

    (2)《暮春山间》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桃花的?(2分)

    【答案】①侧面描写,桃花落处无人看见,洗手时闻到流水中有桃花的香味。②动静结合。

    (3)两首诗都写了暮春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案】《暮春》通过写落花、柳绵、斜阳、子规等暮春意象,表达了伤春之愁、流年之叹;《暮春山间》写作者缓步春山所见,描绘了一幅幽美的暮春景象,表现了作者的闲适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代诗歌鉴赏:情感的分类与解析文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tk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