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对村上春树的小说有兴趣,你定能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在村上春树的小说中总是会出现一个特定的人物角色,这个角色他在这个世界从表面上来看活得不错,至少不缺钱、不缺女人。但是我们总会感到这个人仿佛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就如工厂车间中流水线上的物品卡在了某个位置或者偏离的原定的路线,他似乎也有想回到原有的轨道上来的想法,但是处于他自身或客观的原因,他永远的回不来了。这就像..........像......对了,就像阿尔贝·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但是这些角色又没有像局外人莫尔索那么的干脆,那么的洒脱。更多的时候是介于两者之间挣扎、徘徊。

村上春树在《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中采用的是一种双线结构,说实话我并不是特别喜欢这种结构,因为它的阅读体验让人很抓狂。特别是在一条线剧情进行到高潮的时候,这边的情节戛然而止,接上的是另一条线。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即将喝到一杯咖啡中最浓郁的那一口的时候给你换了一杯威士忌。当然不可否认,此结构依旧有它所独有的魅力,就如两条毛线互相缠绕,越缠越紧,直到合成一条。这也是很多科幻、悬疑类小说喜欢用这个结构的原因。在文中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这两条线的氛围塑造是完全不同的,一方是如小溪流淌般的平静,一方则如海上的汹涌波涛。但是在平静的小镇生活中也有助影子逃跑这一暗流,在汹涌大海上也有着精心准备餐点、与图书馆女孩困觉这样的风平浪静。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两个世界是相互照应的,无论是图书馆女孩、粉红胖女郎与大校、组织与守门人。这些东西都随着两条线的发展慢慢的清晰起来,给人的印象感是其他结构不能比拟的。

我们可以将冷酷仙境的结束当作世界尽头的开始,在冷酷仙境中“我”是不愿意离开这个现实世界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有着图书馆女孩、美食、粉红胖女郎、屠格列夫与鲍勃迪伦。所以即使这个世界上有着可怖的夜鬼、暴行的符号士以及将自己视为小白鼠的组织也不愿离开这个世界。就像“我”的影子在世界尽头说的一样:有着绝望、痛苦、怨恨的时候也有着与之相反的东西,那就是幸福、快乐,这也是它们存在的意义。但是在世界尽头的最后,“我”却不愿意回到现实世界,原因是:造就这镇子是“我”自身。“我”不能抛开自己擅自造出的人们与世界。这是什么?这是一种.........责任?说实话我对这个缘由感到了一丝诧异,这个世界是我被博士等人开发出来的,充其量我只提供了这个世界的一些建造材料而已。所以在我看来这只是村上春树为了将“我”留下来而强行找的理由,这是一种保留,一种看出了世界荒谬性但选择像个勇士一样的接受。这与村上春树其他作品中相似角色的选择是不同的。从这点我们也可看出作者也是处于一种徘徊的状态之中,而他则是通过小说这一载体将此表达出来。

对于荒谬的世界我们应该怎么面对,是拔刀相向做一个不顾一切的反抗者,还是做一个随波逐流的顺从者,抑或是成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我相信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