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生

作者: 堂堂君 | 来源:发表于2022-12-21 21:00 被阅读0次

    康熙这一生,在位一甲子数,用上书房军机重臣张廷玉的话说,“一生经文纬武,一统环宇,虽是守成,实同开创。”真是精彩!

    记得二年前闲翻习大的七年知青岁月时看到,十五六的年纪,下到西北的黄土地上,做着简单但劳苦磨人的事,处着平易但厚朴敦实的人,在蕴蓄着无限生机的田土上,耕种希望。劳作一天,晚上挑上灯,攻读文化与知识。贫乏的食物,瘦小的身板,却用力踩出了个无比坚实的地基。

    实践出真知,再骗不了人的。

    康熙生于帝王家,登极又太早,不是“办实事”的人。这并不是问题,耕种盛世,也不是仅仅靠着在一线亲力亲为就能做到的,知人善任,就是他很出色的一项本事。但这不是生来就有的,即使天赋异禀,后天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学,人际上的观察、揣摩,不知道要用去多少心血。

    都是一番实打实的苦功夫。

    看人挑担不费力,自己挑担压断脊。

    《玉宇呈祥》卷中,治河的靳辅、陈潢、封志仁等人,治沙、筑堤、改道、修建减水坝,为防汛甚至是堤上种些什么树都有讲究,这就远不是读死书的清官于成龙能够比得了、见识到的。非是一点点实地勘探,不能有这样针对性的举措。

    办实务,不容易。能让办实务的人,人尽其才,一样不容易。康熙有的放矢,帝王心术的运用再如何高明,不能掩盖掉他这精准的认识,这大约就是背后的“道”。有“道”为一切支撑,有术能够活用,所以精彩一生!

    晚年的康熙帝,心术仍旧旁人难以企及的深沉,深而不阴,所以掩卷后,会恍然觉得是个心地慈祥但总臭着一张脸的老人。这是有原因的。

    不管承平多年的盛世,还是动荡数载的乱世,一种状态中处得久了,思变,是必然之事。再千古一帝,也难以阻遏人心上的浮动。坏的不是那一颗颗赤红的心,而是那上面密布着的亡道贪邪。身后有余忘缩手,晚年的康熙朝,贪风日益炽盛,甚至把国库都“借”空了!

    从他当年在各种人身边摆放眼线,甚至是当年他的奶哥魏东亭,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心里都有数,那他知道吏治上的巨大弊端,自然毫无意外。他看得见,又有治理的能力,也有治理的雄心,只可惜垂垂老矣,没有了那份精力。有心无力,是一件无比无奈的事情,这滋味甭管是天子庶民,昔人今人,都不好受。

    与吏治紧密相连的,还有一件重大的事项,党争。以几个皇子为首,各相牵连。

    东宫的位子是早早定下来的,只可惜这国之储君,庸懦无为,没本事、没魄力、没见识,守成、进取,两不行。这其实在封建王朝时代不是个问题,君王没本事,还有能臣,事情都是下头的人办,只要能够用人,一样致邦国于繁荣昌盛,所谓“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嘛。

    康熙在位六十年,继往开来,远迈前代,临了临了,烂尾的结局,可不是他愿意见到的。太子没有解决吏治的能力,甚至连这个心思都没有,再者他行事无端,荒淫成性,怀有不臣之心。两次废储君,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了。

    吏治的问题亟需整顿,臣子们大多又各自抱团,皇子之间明争暗斗朝野尽知,漩涡极深。一旦有哪位阿哥按捺不住,不仅国本要动摇,康熙的老命都要不保!一生事业尽付东流水,对一代雄主来说,那是无比痛心的惨事。

    所以,选一个能够解决吏治“暗疾”的继任者,尤为重要!

    老八胤禩极得众心,在朝臣之中,拥趸的人数几乎是一边倒,先不管八爷党内的几个阿哥是否还有点若有若无的小心思,就算当时的太子胤礽有老四老十三作为党卫,在他面前,也不是个儿。

    得人心,本来是一件人人都乐意瞧见的好事,但在这个时候,在这个位置,反而将八爷胤禩从权力的中心剔除了去。为何?在此之前应该先看一看,他用的什么手段笼络住了人心。贪风日盛,这是当时吏治的一大弊,不是一个两个,大批的京官外官包括众阿哥甚至太子,都在银子上出了岔子,所以后来从户部库银中借取,就“蔚然成风”,国库几乎被掏了干净。事情一发,康熙着十三阿哥胤祥去处置的时候,老八自掏腰包替自己的党羽还清借债。至于他的钱从何处来,一个是金矿,另一个依稀记得是盐,反正都是非法所得。

    另一点,这么多的人犯了事,胤禩从中作主,保下了一大票人,不言声不言语,这个恩情就都记在了心里。

    他不是得人心,而是邀买人心,在盘根错节的关系里,和他们打成了一片。他很难成为一个“办实事”的人,反倒像是个游走于官僚集体的,政客。结交来往的人,要么是达官显贵,要么是以见不得人的手段成功驱赶羊群的小人头目,尤其以一个叫任伯安的最出众。

    书中说他学康熙为政只学了个表,深以为然,里头的道,还差着十万八千里。给我的感觉,相当冠冕堂皇,虚浮不实。但他确实是个守成的主儿!如果没有吏治的重大暗疾,这花花江山,自然是他囊中之物。

    说到这得插几句题外话,任伯安任爷虽是在八爷座下,但既然被捏住了短儿,就算是八爷也奈何不得他,在圈子里可谓“享誉盛名”,他有一个“烛奸”的手段最厉害。哪个官儿身上大约都得有点见不得人的事,任爷雇了人,专门窥伺各人身上的这种把柄,抄录下来足有千斤。有了这个凭恃,在官圈里简直就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什么事情办不到?

    信息是十分重要的事情,摸着石头过河,到底存着许多未知的恐惧。

    老四胤禛算是与八爷完全反面的人物,冷心冷面,他向来有个“阴鸷刻薄”的名头,身上有股子阴狠劲儿,最让人忌惮。背后的声名不好,恰好说明了这人铁面,故而此人只要能够成长起来,对于当朝时局来说,正是一剂对症良药。年深日久的积弊,不想要蠹坏根基,必得下下狠手,才能焕发生机。

    老四手底下的惩罚极重,但恩泽也极重,尤其是自己府邸里的奴才,出了几个外放的大员,仍旧得规规矩矩。他既懂得人心,又知道世情,绝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夸夸其谈辈,这源于具体事务的历练。他经手过的地方涉及吏部、户部、内务府,接触钱粮、兵甲事宜,又在地方上跟河务、盐税打过交道,曾经在匪人手下命悬一线,在人心上吃过苦头,说出世上最险的是人心这种话。在当年的峻刻心性上,经了岁月人事,又添上了分量不轻的沉稳。

    最要紧的是,是一个狠字。对自己狠,对自己人狠,对其他人一样狠,背地里的冷面王的称号,实至名归。

    权力是个好东西,权力欲一样是个好东西!

    不适合归不适合,适合归适合,无论有无自知之明,架不住那张龙椅的诱惑大啊。太子一废,别说老八这种得众心的了,连一门心思著书的老三胤祉都蠢蠢欲动,可想而知。所以对于苟延残喘的康熙来说,前世之事后事之师,一个不小心,真的要祸起萧墙,要死很多人的!

    在胤礽第二次被废太子位份以后,康熙做了个很“不拘一格”的举措,即死前不再立储。

    东宫的位置有主,一切尘埃落定,大家伙反而没有那个竞争念头,事实上,数位阿哥起念争位正是在太子初次被废以后。康熙这个选择,正是为了遴选后任。但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的场面就是他愿意见到的?绝不是!儿大不由娘,与其暗戳戳地做些见不得人的小动作,不管自己怎样都无法阻止,不如大家心知肚明,你方唱罢我登场,由你们各自施展神通去争,去抢。

    与此同时调集兵力戍卫京师,以防不测,另外把老侍卫武丹放在身边,压制和震慑内廷侍卫,防生大变。兵权,无论何时都是重中之重。

    晚年的康熙下了许多莫名其妙的旨意,有功的一个个囚禁的囚禁,降职的降职,连大阿哥十三阿哥都遭了数年的圈禁,旁人看着都以为是痰迷了心窍,老迈昏聩,数着日子过活了。

    其实这一步棋,相当高明!

    有道是事出反常必为妖,此话断然不假。书中原文指出,把一干能臣善吏从党争的漩涡中摘除出来,由着剩下的撮尔小丑跳梁,存的是保全的心意,这是从当局看。其次还有更重要的,是为继任的帝王,留下一份不世出的大恩泽,此时贬黜,来日荣升,恩罚之间,是帝王心术的捭阖,是在人心上细致雕削的“伎俩”。也为后世贪弊的治理,留下足够的力量。

    十三胤祥被人陷害,在自己府邸里筑墙圈禁,一禁禁了七年,大阿哥是如此,连屡犯过错的老二原太子胤礽,也是如此。不是当局之人昏招不断,而是人家的妙招,难喻啊。

    康熙历来是对子嗣们严过近侍,对待近侍又严过大臣,他这个人越是亲近,越是严厉。但这老人的爱有哪里少了?当年年幼的阿哥们读书,每日早寅时三刻起床,也就是四点左右,在他面前但凡犯点小错,动辄疾言厉色。当局者迷啊,严苛正是为了成全。

    唐明皇李隆基的先盛后衰的前辄,并没有在康熙的驾下重走,晚年枯瘦的老人,心力交瘁,一生用尽心术,但你能说,这是心机阴沉吗?

    说到家庭子嗣的教育,我想起了去年读红楼时留下的许多想要掰扯的问题,正是其中之一。宁国、荣国两府,对于男嗣的成长教育,无不是严苛对待,甚至是较于康熙有过之无不及,但其中的爱怜呵护倒是薄了些。

    宁国府没什么可说的,一片狼藉。贾赦那里也没什么可说的,荒唐不堪。先二公之灵,可以看作当年二人的实在真心。单看看贾政,从抓周伊始就不喜宝玉的脂粉气,虽然说是时代的限制,但真要论一个读书人的所见所识,贾政到底迂了些。轻断本身就不妥,再者,即使以后宝玉确实如此,那你这个当爹的干嘛的?该有的规引,你做到了吗?

    古人读书一般情况下,像宝玉这种世家子弟,开蒙都比较早,但我看贾政的作为实在不多。当然可以是因为贾珠,再者因为贾母、王夫人,也算情有可原,但贾政每回与宝玉同框,严厉、反讽的作风实在让人觉得不通。既然想要严厉,那就不该如此放手,既然想要奉母事孝,就不该这般的冷硬。

    要说完全因为受制于贾母、王夫人的宠爱,这也说不通,她们宠爱归宠爱,你严厉归严厉,这并不冲突,你严厉正是为了宝玉好、为了老太太好,好好说明心意,老人家也不是那种糊涂的老人,怎就听不进去了?

    读书本来是好事,严厉也是为了宝玉的未来,但就是好心办坏了事!责任在谁?说是在年幼的宝玉身上,这话说不过去吧?当然贾政的确是好心,这是板上钉钉的,那回笞打,“面如金纸、声泪俱下”足以证明。八股时艺,一味深钻,自然残灭性灵,但文章浩如烟海,并非只有八股文。下了朝还家,闲下来只与几个篾片清客相公酌酒对棋观花,结交些贾雨村类的小人,再说孩子羞辱门庭,这就很不对了。

    以我的看法,他的书,没读通,严厉的作法也只是虚有其表,并没有落到实处。

    至于贾府教育上的惯俗甩手掌柜作法,一旦犯了错,喊打喊杀,只能说不堪得很,归根到底还是人出了问题。

    善始善终,难,累,在位六十年的康熙不容易,很不容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死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hvm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