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的名义”对孩子做的事情就一定是适合孩子的吗?昨天看《天才少女》引发了很多的思绪,电影讲的是一个天才小女孩在被发现数学天赋后,她的舅舅和外婆围绕孩子如何教育的问题产生分歧的故事。
玛丽和舅舅生活在一个旧的修船厂附近,影片从送玛丽上学的一幕开始,玛丽想了各种理由不上学,但是都被舅舅驳回,这个场景很多家长是不是感觉很熟悉呢?
但玛丽不想上学却是因为觉得学校教的太简单,第一天老师就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甚至老师都需要计算器才能计算出来的乘法,玛丽通过心算就能准确说出,并心算出了平方根的结果。
随着深入了解,老师发现了玛丽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玛丽的母亲黛安就是一名知名数学家,而她却早已自杀故去。
一天,舅舅接玛丽回家,发现了门外站着的女人,也就是玛丽的外婆伊芙琳。伊芙琳是一个做事专横跋扈,并且对“天才”有着极强控制占有欲的女人。她对女儿如此,对外孙女更是如此。这一次,伊芙琳强力要求带走玛丽,亲自培养玛丽的数学天赋,但遭到了玛丽舅舅的拒绝。
一场抚养之争也就拉开了序幕。整部影片围绕玛丽的外婆和舅舅对她的抚养权的争夺展开。一边是外婆伊芙琳为代表的功利派,他们认为天才就是要为现代文明付出一切的观念。而另一边则是舅舅弗兰克为代表的人性派,他们坚信天才也应该拥有同孩子一般轻松、普通的童年。不能否认,两边都是玛丽的亲人,也都是为了玛丽好,这也是很多家长之间的冲突,也是很多父母普遍需要面对的问题:“怎么样的教育才真正适合孩子呢”?
我们常常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做很多事情,报名各种辅导班,孩子仅有的休息日排满了课程。同样也有的家长以爱的名义,让孩子尽情的玩耍,只要孩子开心高兴就好。
一方面,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成才,起码学习成绩要好,但这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也意味着需要忍受学习的痛苦,需要放弃一部分玩乐的时间。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但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要未雨绸缪,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看起来非常的矛盾。
庆幸的是,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反思。
首先来看看外婆伊芙琳的教育理念:为了成就伟大,必须要做出一部分的牺牲。
这样的说法似乎也没什么错误,《孟子》中也有: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如果这样的磨砺是最亲的人强加于身,是不容自己选择的,那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伊芙琳为了培养女儿黛安,几乎剥夺了黛安的一切“玩乐”,甚至认为,黛安的初恋就是在浪费时间。所有这一切都是“以爱的名义”对女儿的控制。不由得让我想起那场演讲《你满嘴是爱,却满目狰狞》
在这种被操控的人生中,伊芙琳的女儿黛安由于看不到希望而最终选择自杀,她的儿子弗兰克辞去教授的工作跑到海边修理船只,甚至伊芙琳的丈夫也远离她,但即使这样的处境,伊芙琳同样没有学会反思,依然想要继续抓住玛丽这颗稻草,要培养她的外孙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数学家。
然而讽刺的是,伊芙琳心心念的“那维斯托克斯方程式”,女儿早就研究出来了,但她却没有告诉自己的母亲,并托付弟弟弗兰克要在母亲去世后,再把这篇论文发表出来。这也是女儿对她最大的打击报复。
伊芙琳不明白为何女儿研究出来了,却不想发表,她不理解女儿想要的人生和她想要的不一样。当她不得不面对现实,终于开始反思,认清了自己当年对女儿所做出的“自私行径”,放弃了对玛丽成长的强制干预,并拿起电话拨通了丈夫的号码。
再来说说玛丽的舅舅,很多人看完影片非常认同弗兰克的做法,但其实一开始弗兰克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他企图掩盖掉玛丽的不平凡。例如,他坚决反对让玛丽上更适合其智力发展的“特殊学校”,而是选择了一所很普通的小学,他希望在那里玛丽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经历一个普通的童年,结识一些朋友。但事实上,学校的课程根本满足不了玛丽,玛丽也完全感受不到上学的乐趣,对于简单的题目不屑一顾。
必须承认,在普通的学校学习,玛丽并不快乐。她知道自己的与众不同,知道自己很聪明,但是却被舅舅刻意掩盖了,她在介绍她的猫的时候,其实也是在说自己。
玛丽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晦涩难懂的数学公式,反而能让玛丽感到快乐,并愿意沉醉其中。
在与伊芙琳争夺抚养权的过程中,弗兰克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
其实弗兰克的想法非常好,只是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玛丽自己的感受,所以弗兰克对玛丽潜能的压抑反而让玛丽感到不舒服,更像是一种“幼稚的折磨”。
好在弗兰克及时对自己做了反思,他开始意识到要如何给玛丽创造一个真正有助于她成长的环境,我们从自身的经历出发的想当然的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这种“以爱的名义”的对孩子的不要求,是不是也是对孩子潜能的浪费呢?于是,在影片结尾,弗兰克也做出了改变。他将玛丽送到了天才教育学院,让玛丽的天赋得到了发挥。
更重要的是,这让玛丽找到了能聊得来的小伙伴,她终于能够和同龄人打成一片。
《天才少女》通过对两种教育方式的对比,看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产生的后果,严格的控制让黛安选择了自杀,类似的事件至今还在发生着,前几年高考结束后,听到有些孩子因为高考失利而跳楼自杀的事情,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重演。而过分的放纵也让有天赋的孩子感觉无聊。对于家长来说,我们都是爱孩子的,但如果“以爱的名义”来控制孩子或者限制孩子的成长,都不是最好的教育,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真正看到孩子的天性,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时刻反思,究竟什么才是适合孩子天性发展的方式?
我们去买洗衣机、电视机的时候,都会有说明书可以参考,对于我们的孩子,又有什么说明书可以参考呢?我们如何知道孩子的天赋个性,以及自己的天赋所在?欢迎参加我们的生命密码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