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蚂蚁森林在地铁广告里推得比较多,以“公益”之名提倡低碳行为。经过试用,笔者认为,蚂蚁森林是个宣传得挺“带劲”,也成功抓住了用户一些心理需求的产品;但是这个产品的“套路”在思考过后,就感觉有点讨人嫌了。
蚂蚁森林也算是支付宝里极少数“不以直接或间接赚钱为目的”的小程序,想必大多数人都是被各种忽悠各种半自愿加入的,笔者也忘了最早什么时候加入这个有点游戏性质的小程序了,但后来就没怎么管了。直到前段时间被人提醒,还关注这个产品了一段时间。因为时间精力和“能量”有限,未尝试其所有功能,仅就笔者理解的两个成功之处,和一个最让人不爽之处。
1. 此产品的最大成功之处:在用户之间形成排名,满足了用户的攀比需求
我们不讲蚂蚁森林做了多少公益事业,也不讲西部荒漠对我们现实生活带来的影响,而先讲它满足了用户的什么需求。这个需求就是攀比需求。
什么是攀比,就是我看你比我好多少,我看他比我差多少。人比人气死人,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些告诫我们不要攀比的金句背后另一面是人类赤裸裸的攀比本性与现实。看到自己比那么多人强,心中自然有满足感;看到别人比自己强,自然不服气。这让笔者想起阿里死对头腾讯的微信运动,整天搞步数排名不也是赤裸裸的攀比么,还夸张地让步数冠军占领人家的封面。是的,凡是搞排名的产品都是在利用用户的攀比心理。腾讯搞出来了一个,成功了,阿里自然心里不舒服,但运动步数这个概念已让腾讯抢先了,而阿里想到了做绿化公益,于是就有了蚂蚁森林的排名。蚂蚁森林的排名也很简单,就是以收获的绿色能量克数排名。绿色能量从哪儿来?靠收获自己积攒的绿色能量,以及“偷”别人的绿色能量而来,这个我们具体放后面谈。
本来绿色公益这事儿,没法直接反映在普通老百姓的柴米油盐上,多数人天生是缺乏做公益的动力的。但有了绿色能量的排名,就有了攀比的动力。排名高的人一览众山小,自然满足感爆棚;排名低的人为了追赶名次,自然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排名,于是蚂蚁森林的关注度得到提高了。
2 满足了用户豢养“宠物”的心理需求,只不过这次“宠物”是植物
不论是真的宠物,还是电子宠物,都需要倾注一定的心血,给予亲子般的关爱,宠物也就成为了满足人们责任感和心理寄托的需求。阿里通过蚂蚁森林,让用户参与到培育大树的过程中,其思路与电子宠物类游戏类似,只不过宠物换成了植物。在蚂蚁森林的界面上,随着用户摘取绿色能量的增多,小树也会逐渐变成大树,这和看着自己养的宠物慢慢变大也是同一个道理。
3 此产品让阿里占有了用户不少心智资源,其“套路”经过分析后其实相当让人不爽
这个产品最让人不爽之处,就是占用了用户特定时间段的心智资源,成为了又一个“无意识刷刷刷”的产品。
蚂蚁森林的玩法就是不断积累绿色能量,从而培育自己的大树,还可以用绿色能量值兑换其他树苗从头“养”起。积累绿色能量的途径靠两种,一种是自己主动摘取自己和别人成熟的,另一种是别人帮你收获你已经成熟的,当然最快的就是后者了。然而,绿色能量不是随时都可摘取,而是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这个时间通常又不确定的,取决于用户线下扫码购物就餐、骑共享单车、网购火车票等“绿色”行为,所以有很大的随机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笔者发现每天上午7点-7点半这个时段是绿色能量成熟最多的,如果在这个时段持续刷,刷个一两千克也不是没有可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的就是流量。流量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就是用户的心智资源。某个产品这段时间资源霸了用户的屏,这就是占有了用户的心智资源。看见没有,马爸爸还是很会占用大家“一日之计在于晨”的心智资源哈。
正如“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个时段对每个人来说的意义是不同的,可能有些起得早或上班远的人已经在地铁公交上了,这时候掏出来手机刷一刷蚂蚁森林,就能收获不少;但包括笔者在内的还有一部分人,这时候还没出门,要么洗漱,要么吃早饭,或者晨间的阅读思考之类,如果一直拿着手机刷刷刷,甚至为了等别人的绿色能量成熟,还干坐一两分钟,就很尴尬,早上的时间完全碎片化了。大家都在说智能手机是让我们时间碎片化的罪魁祸首,一会一条消息来着,啥连续性的事儿都做不成,笔者曾经就有一边刷消息一边做出门准备,结果半个多小时还没出门的极端糟糕体验(笔者是男生,出门不用怎么梳妆打扮,天气不冷时出门准备只要5分钟)。如果有人说,我愿意为了多刷绿色能量,这半小时啥都不做。那么好,这是你的自愿行为,我无权干涉。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我宝贵的时间还需要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我不希望某产品打着公益或环保的旗号占用我早上最宝贵的时间。
顺带再说下同样是靠排名争夺眼球的微信运动,就不需要用户在特定时段刷刷刷,该怎么生活怎么生活,该怎么运动怎么运动,手机会自动记录你的步数。这就是同样搞排名,微信运动的高明之处。
总体来说,蚂蚁森林这个产品从抓住用户需求的角度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它的“套路”在于晨间7点到7点半集中摘取能量,笔者这个时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恕不陪马爸爸玩这场打着公益旗号的游戏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