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我到今天才看到这本书,确实有点晚,但也还是庆幸,能让自己开始可以面对冲突而不再回避。
我从小就被母亲教导要与人为善,不要和人发生冲突,不要和别人争吵,能让就让,吃亏是福。但事实上,无论是生活中,还是职场上,无论是社交中,还是家庭中,无论是朋友间,还是同事间,无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冲突。
我的经历告诉我,很多时候不论是言语上还是实际结果,自己吃亏确实不是大事,但会给自己带来很不好的体验。
老话说,杵窝子,大概是说这种情况。面对不公,不能及时用语言和行为表达出来,有时候甚至就只会骂,甚至动手,我称其为,缺少中档,就是不会用有理有力的沟通手段来更好的处理这类矛盾,而不至于让自己郁闷而要爆发。
和平是美好的,国家需要韬光养晦,家庭需要和气生财,人人都希望和平,人人都向往和平。
我们也知道,斗争不是目的,和平才是目的,能和平也就无需斗争。但世界并非如此,处处充斥着利益,而一旦有了利益,就有了矛盾,有矛盾就会有冲突。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树欲静而风不止。你不想冲突,但冲突总会对你不离不弃。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更多的时候,是身不由己,不得不去面对矛盾和冲突。
而面对冲突,选择斗争还是隐忍,就是摆在面前的两条路……伟人曾说,“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如果一味地隐忍,一味地委屈求全,习惯了妥协,也许带来的不仅是憋屈,甚至会变本加厉。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活出别人心目中的样子,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既然无法逃避,就要勇敢地斗争,捍卫自己的权益。事实上,很多人斗争的斗争不是主动而是被动的。忍无可忍时,则无需再忍,人总是在冲突中不断成长,不断变强的。
冲突并不可怕,有时候恰是一种机遇,甚至会帮助我们成长。
正如书中所言,妥善处理冲突,有助于我们建立更健康、更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斗争解决冲突,反而让自己内心达到相对的平衡与和谐。
沟通中先明确目标
人们开始进入谈话的原因千差万别。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可能并没有抱有什么特别的目的,但如果提到功能性的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1.达成一致理解(各方寻求理解对方的立场,但是达成一致共识不是必要的)。
2.向对方学习(找出为什么他人会得出那样的结论)。
3.寻找真理(合作找出真相,或纠正错误信念)。
4.干预(试图改变某人的信念,或是他们形成信念的方式)。
5.令人印象深刻(对方正在寻求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机会)。
6.屈服于强迫(感到被迫与某人交谈)。
不同的情况会对应不同的沟通目标,如果你能预先确定好自己的沟通目标,那么接下来的路会变得轻松。
不妨问问自己:为什么我正在进行这次谈话;我的目标是什么;我想从谈话中获得什么。无论你是否有特别的目标,是否有一个以上的目标,是否会在沟通中改变自己的目标,都没有关系。但你必须在开启一段谈话前明确自己的目标。
伙伴关系:放弃敌对思维,有效化解冲突
只有给予对方友善、同情、尊严和尊重才有可能改变、影响他人的观念,与他人建立关系并维护友谊。我们会友善回应一个愿意倾听我们,并优待我们的人。
敌对的关系和威胁的元素则会让我们更加坚守自己的观念。我们很容易讨厌那些在我们看来心胸狭窄,对我们态度糟糕的人,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幸运的是,建立信任、安全的沟通环境和避免冲突是非常简单的。将彼此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伙伴关系,我们就更容易在谈话的过程中创造友好的氛围、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不是在谈话中摧毁这段关系。
友谊让信任和包容诞生,如同一座可以连接分歧的桥梁。
记住这一名言:没人关心你知道什么,直到他们知道你有多关心他们。这说明,重要的是你有多关心他们以及他们所关心的事,而不是你的政治或道德评论。
倾听:真诚倾听带来巨大回报
如果你不倾听对方,你就无法理解对方。如果你不能理解对方,你们之间的交流就不能称为沟通。倾听需要练习。你可以尽可能选择让倾听成为你沟通的重点。
如果你不清楚对方的意思,那么请把理解的责任放在自己身上。你可以在谈话过程中询问对方:“我不确定我是否理解了你的意思。你能再解释一下吗?”请避免下列表达:“这样说不准确。”“这根本说不通。”“你表述不清。”
当你感觉到你的谈话伙伴有恐惧、沮丧、愤怒、愤慨或厌恶的负面情绪时,注意他使用的具体词语。让他们镇定下来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尤其是在紧张的谈话中),就是倾听并尽快理解他们。
直白地告诉对方:“我明白你所说的。”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很有效。
斩杀信使”:别做无效沟通
人们想要传达自己的信息,但大多数接收信息的人选择拒绝。没有人喜欢被说教。“传达信息”是无效的。因为沟通是双向的交流,传达信息则是单方面的表达。传达者假设他们的听众会倾听自己的信念,并接受自己的结论。
如果你发现你的谈话伙伴正在做传达者,不要“斩杀信使”。如果你斩杀了对方的信使,你将摧毁你们之间的融洽关系,并有可能使谈话偏离正轨。
如果此时你的谈话对象选择“传达”,那么你不妨选择倾听和学习。向对方提问是让谈话重回正轨的有效方式,也是谈话干预技巧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意图:假定对方的意图比你想象得更好
当你遇到一个同你持不同观念的人,你不妨思考一下他是从何种角度思考问题的。你可能会发现他的初衷是想要帮忙,而非他有多么疯狂或者恶毒。
承认沮丧。你可以直接表达你的感受:“我感到很沮丧。我很想了解你从哪里得到的这些知识。我不太明白你的意图。你能告诉我你的意图是什么吗?”
这类开放性问题可以给对方留下解释的空间。如果对方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你可以引导对方:“这次谈话你的目的是?你想从中得到什么?”其实大多数让你感到沮丧的人的初衷都是提供帮助,他们之所以让你感到沮丧只是因为他们站在了传达者的角度而已。
走开:学会及时结束
有时你用尽了话题,感到自己已经说无可说,这时很多人往往会陷入试图“填补”或重置话题的陷阱,其实这时的正确做法反而是应该友好地离开。下面是关于何时结束谈话的一些建议:
在你感到生气的时候结束谈话。如果此时你已经感到气愤,你可能要在更早的时候离开。
呼吸。当你感到自己开始变得气愤,不妨后退并放慢你的谈话速度,不要试图填补沉默。如果此时深呼吸无法令你冷静下来,那么你不妨直接结束谈话并离开。
如果你感到对方想要结束谈话,你可以感谢对方这次同你交谈。
如果你认为此时你已经使对方对自己的信念有所怀疑,那么这就是停止谈话的好时机。允许对方自行探索自己的疑问。此时你可以选择离开,或开展新的话题。尝试解决对方的疑问,也许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更多的时候可能会演变为一种说教。不要对他人进行说教,除非你拥有真正的专业知识,或者对方的观念与科学严重背道而驰。
处理冲突的一些技巧
遵守拉波波特法则
美国博弈论者阿纳托尔·拉波波特有一套在谈话中表达不同意见或者批评的规则。这些规则即现在人们所熟知的“拉波波特法则”,美国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称之为“喷子们最好的解毒剂”。
试着用你自己的话,清晰、生动、不偏不倚地重新表达对方的立场,从而让对方说出:“谢谢,我要是这么表述就好了。”
列举出对方观点中任何你同意的部分(尤其是那些没有得到普遍或广泛认可的观点)。提到你从对方那里学到的东西。
只有完成以上三点,你才能说一句反驳或者批评的话。
避开事实
事实很糟糕,真的很糟糕!对于那些相信证据的人来说,最难接受的事就是不是所有人都是以这种方式形成自己的信念。
那些以证据为基础的人错误地认为,他们的谈话伙伴可以被证据说服。然而,许多人之所以对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坚信不疑,恰恰是因为他们没有以证据为依托来形成自己的信念,而不是因为他们缺乏证据。
不援引事实或证据的一个原因是,避免使对方有理由辩护自己的立场。特别是这样做将让对方看起来愚蠢且失败时尤为如此。
如果对方在一个信念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而且加入了支持这种信念的团体,那援引事实大概率会让结果适得其反。
不要给对方捍卫信念的理由,这会让谈话变成辩论。如果你的目标是灌输怀疑,尤其不要这么做。
如果你控制不了自己,觉得不得不在谈话中引入事实,那么就问一些与事实相关的驳论问题。通常询问比直接陈述更好,因为问题会引出答案,而陈述则激发争辩。
你可以询问对方:“什么样的事实或证据会改变你的想法?”然后你就会知道该援引什么样的事实。更重要的是,你会理解对方是如何构建其信念的,什么样的证据会改变他们的信念,你可以顺着对方的思路,询问对方你提供的证据是否改变了他的看法。
寻求驳论(证明对方的结论不成立)
信念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
帮助别人改变想法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询问对方:“×在什么情况下可能是错误的?”这就是“驳论”。假设某种可以证明这个信念不成立的情况,意味着这个信念是可以被驳斥的。如果某种信念不是可驳斥的,那么在任何情况下,它都不可能是假的。
如果他们表示从他们记事起,他们就一直有完全相同的信仰,那么他们要么是对你不诚实,要么是对他们自己不诚实,要么是陷入了一种极端的信念封闭状态。也就是说,他们的信念是封闭的,是不能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你要评估是否应该继续对话。
在谈话中加入驳斥问题
一旦你有了一个要讨论的问题,你不妨问问你的谈话伙伴,他有多相信自己的信念。
如果对方的回答是“10分”,他们的信念就是不可驳斥的。你可以通过询问对方以下的问题来确认这一点:“我只是想确保我的理解是正确的。是不是你遇到的任何证据,即便是假设的证据,都不能让你改变主意?对吗?”
如果他们给出肯定的答案,那么你有以下选择:转为采用学习框架,提问几个驳斥问题来了解他们的信念;询问他们为什么相信这一信念,并尝试弄清楚他们的认识论;把谈话转向道德和身份问题,对“好人是否应该愿意改变自己的信仰”进行干预;或者选择走开。
如果他们的信念可以被驳斥,但只能在极端不合情理的情况下,那么你需要选择是否继续你们的谈话。如果你选择继续,可以问一些驳斥问题和局外人问题。
如果你们的谈话氛围轻松舒适,你可以诚恳地说出你的关切,把对方看成一个理性的人,并围绕理性的人应该相信什么来重新构建谈话。
是的,那么
不妨考虑把“但是”这个词从你的口语词汇中剔除掉,改用“那么”来串联你的想法,这也是即兴喜剧中的一种流行手法。通过“是的,那么”这种方式,你可以承认对方的意见和你的意见同时有效,即使存在明显的冲突。
“但是”这个词很可能会让人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当你和你的谈话伙伴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但是”会阻碍思想的交流,在讨论中添加谈话障碍。用“是的,但是……”这种回答方式不是在认可谈话伙伴的观点,而是在挑战对方说过的话。
应对愤怒
如果某些谈话或者某些人让你感到沮丧、生气甚者愤怒,让你无法表现得像个成年人一样,那么你不妨离开。
当你有所疑虑时,就退出谈话。喜剧演员格劳乔·马克斯曾打趣道:“生气时说的话会让你后悔一辈子。”要做到远离或克服愤怒,需要你意识到自己和对方的愤怒,越早意识到越好。
不要以“怒”还“怒”。如果你的谈话对象生气了,不要用发脾气来回应对方。这点在你遭受人身攻击时显得更为重要。
如果有人侮辱了你,不要反过来也侮辱他们。这么做只会让情况更糟糕。
不要指责(多谈贡献)。在紧张的谈话中,不要评判或指责你的谈话伙伴。不要说:“我只是想和你好好谈谈,而你却生气了。”你这是在责怪对方让你们之间的谈话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这与前面提到的搭建“金台阶”的做法背道而驰。不要对谈话对象的意图、动机或生气原因做出负面的假设。
你不知道对方究竟为何生气,除非他明确地告诉你。他可能因为你本人或因为你所说的某些话而生气,也可能因为讨论的话题而生气,或是因为自己或自己的反应而生气,还可能是因为一些完全与你或与谈话无关的事情生气。
最重要的是,如果你觉得不稳妥,就不要再继续谈下去,离开就好。必要时,找个借口然后走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