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一月已经过去了,大家又开始了以往生活和工作。
这两天我经常在简书的首页上,看到很多人在写他们上个月,阅读或写作的总结,以及完成的情况与接下来的计划。
我看完之后,也有了一种想要总结的冲动。这样可以在年底的时候知道,这一年阅读和写文进度,还有是否存在懒散的状况发生。
隔一段时间总结一次,记录的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和提醒。
写文方面:年前的状态不错,文章明显比之前流畅了许多,成功迈入3000字。质量也有提升,当然,是跟之前写的文章比。
春节期间的环境不允许,断断续续只写了一章,另外写了几篇勉强不算凑更的千字文。其他的都是为了不断更,或匆忙或在吵闹的环境下随便写的。
春节期间的阅读方面:我读了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余华的《第七天》、麦家的《风声》、矛盾的《林家铺子》。
除此之外,未读完的还有:蒙曼的《隋唐大历史套装共七册》目前读完了隋朝部分其中的一本。和同作者的《唐诗之美》,这个部分相对来说缓慢了一些,经过朗读,了解诗词背后的意思以及背景,外加背诵后,一共是学了五首诗。
陶勇的《目光》、季羡林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要把读书当回事》、汪曾祺的《一食一味》。
这几本书都是写文或者阅读别的书籍,累了的时候换脑子用的,篇章都属于独立,就算暂时搁在那里,等过后再拿起来看,也没有丝毫影响。
这就是一月份写文和阅读的情况。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也不想把自己搞得特别累,还是要多加运动,毕竟身体好了,才可以持续写文和阅读。
因此,写文方面先暂定十章,字数就先不规定了。我写得太慢,定下字数,反而会让我写不出来。
在阅读、朗读、运动之外,我会尽量写好日更文。
我在读书方面也做了调整,以前我基本上都是读小说或散文。但我认识的文友竹子姐,她是非常喜欢历史的一个人,我每次去看她的文章,都能感受到她对历史的狂热。
时间长了,我对这方面也有了兴趣,应该说不是我对历史不感兴趣,而是书籍太多了,我看不过来。
潜意识里又觉得历史肯定很深奥,我基础薄弱只怕会看不懂,或者很费劲。要是造成阅读疲劳,不愿意再看书的话,那就得不偿失了。
但我被她勾起了好奇心,想要多看看。刚好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想起这个事儿来,于是让她给我推荐历史书。
我觉得她如此喜欢,肯定比我了解嘛,最起码是不错的,总比我自己没有方向找来的要强。
竹子姐人很好,既热心又朴实,马上就给我推荐了蒙曼老师和王立群老师的书。只是王老师的书在微信读书的软件上,有很多都没有上架,我就先找了蒙曼老师的书来读。
感觉很不错,完全没有我想象中那种晦涩感。而我在其中也发现她除了历史书之外,还写了诗词解析,和我很早之前加入书架的《唐诗之美》,是同一个作者。
这一段时间,我每天坚持朗读一个小时,除了特殊情况外,都不会停止。
变化也是挺大的,比如,我语音输入的时候,准确率几乎90%,只要脑海中的思路清晰,输出的时候不会停顿的现象,给我节省了不少时间,分给阅读和运动。
当然,也要看看环境是否合适,要不然就慢下来了。
朗读诗词和看历史书后,我反思自己的阅读方式, 不能说是很差,但也不是最好的状态。书中有万千世界,如果只看相同类型的书籍,就相当于只在一个小城中活动,看似广阔,实则还是狭窄的。
每一类书都有属于它们的精彩,我们需要去发现、去挖掘、去感受、去理解。
接下来的阅读计划就是:多阅读不同类型的书,书看得更杂一点,知道东西就会更多一点,同时得到的知识会更厚一点。
还要开启一个长期读《史记》计划,因为历史中真的有太多精彩的故事和道理了。
我想长期读一本比较全面的历史书,司马迁的《史记》很合适。
本来这只是一个想法,很多版本就算是有注释,我也是读不进去的。但偶然间看到微信读书的书友说,杨燕起翻译的版本很好,还特别着重提出,堪称阅读无障碍。
我今天清晨,特意去找出来,翻看了一下确实是这样的。我就想把想法落实,每看完一部分,再换其他书籍读一读。
希望五六年之后,我可以读完这本著作,收获到更多的东西,为我自己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