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225薫法香

20190225薫法香

作者: 吴中仁家庭教育育儿经 | 来源:发表于2019-02-27 05:50 被阅读0次

    20190225晨起薰法香,慧命日增長《法師功德品第十九》(個人筆記草稿,僅供參考,正確內容,請以未來大愛台播出的為主,感恩!)

    謂眾生若能安住

    平等慈愛之大心

    則能於一切有情

    悉與安樂無惱害

    此為有依行眾生

      了解嗎?要知道,「謂眾生若能安住在平等、慈愛的大心」。我們昨天、過去就有說過安住,安住在我們心靈境界。世間,很多很多的聲音,這麼多有情的聲音有苦、有樂,有平靜、有吵雜的聲音。不同的眾生界,不同的所受的苦、樂。聽,聽聞這些聲音,我們用耳朵來聽。「則能於一切有情悉與安樂無惱害」。不論它是什麼聲音,是善、是惡,在修行者聽來,就能夠將這些境界清楚、分明。不論是善、惡,或者是苦、樂等等,聽來能夠善解,化為了法。

      法,昨天也說過了,毫芒有乾坤,這就是智慧,將世間法聽來回歸入智慧。若講到智慧,大家不知道有想到以識轉智嗎?我們平時凡夫的耳根所聽的聲音,貓叫是貓的聲音,狗叫是狗的聲音;善良的人說話輕聲柔語,沒有修養的人說話粗聲大氣,到底我們的心有被這些聲音、生態污染嗎?修行就是要修得不受污染,哪怕粗聲大氣、開口大罵,我們也要將它善解、包容。像這樣這種心量包容一切聲音,善解成為慈愛之大心,因為一切平等。我們要平等必定就要先能善解;能夠包容、善解,才有辦法平等大愛;能夠平等大愛,我們才能夠安住,這心才能夠安住,不受人間一切將我們誘惑,所以心還是平靜。

      「則能於一切有情,悉與安樂無惱害」,我們若能夠心保持得很平靜,沒有起心動念,若能夠這樣,才能夠與一切有情,我們的心境,心對外境我們才「有法度」去對一切的環境,對一切的有情,我們才能夠去安住他,心不動才能夠安住一切。完全讓他們「悉與安樂無惱害」,能夠給他們安樂、無惱害的心。這就是要包容、要善解,這就是修行的功夫,才有辦法安住一切眾生,讓他們能夠安安樂樂過。我們在人間,面對著很多的有情類。最常看到的,狗若看到人,牠就先提防你,先對著你叫,先很兇惡。而我們若是這樣很平和、很善態,善的形態,牠叫了之後,看你沒有惡意,牠自然平靜下來。這隻狗自然安安穩穩趴在地面上,也是很善良對待我們,平靜,這就是牠安心了。

      同樣的道理,人與人也是這樣,所以「悉與安樂無惱害,此為有依行眾生」。眾生與眾生、人與人都有互相依賴、依靠。常說我們人一定是要靠別人,我們才能夠生活下去,這周圍境界,不就是要靠很多人才能來完成嗎?我們的講堂、我們的主堂能夠這樣完成起來,你想開始怎麼建設,一直到結構完成,就要經過裝修。我們每天能這麼乾淨,要有人來清理、打掃;我們每天早上坐下來大家這麼整齊,要先有香燈等,大家將蒲團鋪好;我們聽聞鐘聲、鼓聲,我們就開始能夠次序進來,讓我們這麼莊嚴,安住在這個地方,耳朵能夠聽經,心能夠平靜,這就是要依靠,依靠這麼多人過去創造、現在整理。想想看,這豈不就是有依?依就是依靠。我們人人所要依靠,依靠這個大環境讓我們修行。

    複習經文:「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

      我們要時時保持著感恩心,這就是補充前面所說「如是說法者,安住於此間」。要說法的人心要事先平靜,心平靜就是安住在這個地方,安住這個地方就是心,心到哪裡我們就是安。心就是道場,我們的道場到哪裡,我們的心就是安住在此間。此間就是此時此刻,我們走到哪裡,此間道場就與我們去哪裡,我們的心念一定要時時安住在我們心地道場,這就是「能說法者」。「遙聞是眾聲,而不壞耳根」。我們若能夠這樣,不論聲音在多遠、什麼樣的聲音,我們都能夠聽進去,善解就不壞耳根。

      「十方世界中,禽獸鳴相呼」。不論是在人群,或者是在禽,就是空中在飛,或者是獸,是地上在走的;或者是無足,或者是二足、四足,這些東西牠們發出的聲音,這全都是叫做有情,所有有情動物所發出的聲音。「其說法之人,於此悉聞之」。說法的人同樣在這個地方,我們的心靈都聽到了,都有聽到,「悉能聞之」。我們就要用心記住,解世間法、合出世的道理,就是要這樣來了解。所以學法,就是要學在我們的心,好好用心體會。接下來這段經文,

    經文:「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淨,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

    經文簡釋:

    「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淨」;色而無色毫有乾坤。

    色界四禪、總名梵天。

    光音:亦稱極光淨天,以光當語故,口出淨光。

      我們要用心了解。「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淨」,這段偈文就是說,表示這個世界就是「色而無色毫有乾坤」,上次,昨天說,「色而無色」,毫芒有乾坤。這就是法,我們所見到的色與無色的,有色的是我們前面所說的世界,形形色色,聽得到、看得到。那些的世界,現在就是色、無色界,現在是無色,無色就是法,心靈的境界,這個法,有法入心,但是這個法生成什麼形?無法拿出來。這就是色與無色。(色界、無色界所述與傳統佛學說法不同,請參酌下面附註)有色的世界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生活中,我們接受佛法,毫芒有乾坤,佛法入我們的心。這大家若能夠了解,色界與無色界,拉近我們的身邊來,對法,我們才有辦法能夠了解。這個地方所說「其諸梵天上,光音及遍淨」,這個地方就是一個名詞,而它是在「色界四禪」的總名叫做梵天。

      我們有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超越了欲界。我們剛才在說的世界有種種苦樂的聲音,色界已經超越了,超越形形色色,是苦是樂、是善是樂,這些形色都沒有了。無色界是平靜、是清淨,但是它還是在那個「色」,現在所說的梵天。我們還記得之前的〈從地涌出品〉,諸梵天王從四方八達而來。梵天就是這樣的境界,他與他的宮殿,這樣一同來到靈山要聽佛說法,請佛講法,這是梵天王。這梵天王就是超越欲界,在色界中,他還有求法,需要再求法,這是我們要很去體會。我們的心同樣,雖然說,「你的心念是什麼?」心念就看不到。而我們這念的心念是完全清淨,無染著的心念,我們也能夠稱為無色。不過我們還有煩惱,梵天他就是沒有煩惱,有色無煩惱。就像我們這樣在修行,修到就像剛才所說善解、包容,心轉惡為善,惡聲、惡形,我們也能夠轉為善,但是在色界他們不用轉,自然善,因為他們沒有這些惡的境界入心,這叫做梵天。梵天,就是在色界,色界已經是「四禪」

      禪,就是靜思惟,因為他有他那個心、思想,只是僅僅思惟著這種法,在求法、聞法,在思惟法,這叫做色界。他們沒有污濁、沒有貪穢,他的腦、思想總是定在禪中,所想的都是善,所以叫做「善思惟」,那就是禪。「色界四禪、總名梵天」;禪有分四類的禪,這初禪、二禪、三禪、四禪,所以這色界就是在四禪之中,所以叫做梵天。而光音呢?那就是稱為「極光淨天」。「以光當語故」;以光當做語言,在這個天界,他們就沒有用說話的。他們不用聲音來對談,所以不用耳聞,他就是以光當語言,從他的身發出了光耀,自然這就是他們的語言溝通。這是極有福的人,有這樣的修行,有辦法超越了欲界在色界中,他超越了聲音語言,這是極有福。

      但是人間也有很多種超過語言聲音,只不過是受苦難的眾生,聾、啞,他沒有聲音,他用手語代替他的語言。還有,聾、盲、啞,是三項合為一身。剛才說的聾、啞,是兩項的器官失靈,有的人是三項的器官失靈,聾、盲、啞。眼睛沒看到、耳朵沒聽到,嘴巴還無法說話表達,他要如何與人溝通呢?他只是用五根手指頭,要懂得聽、了解他這五根指頭的動態,來了解他心要表達的是什麼?很辛苦。這就是罪業重障,在人間、在欲界有這樣不用語言,但是是極苦難的人生。

      這光音天他們是都不用這些,他從他的身體能夠發出他的光來表達他要說的話,表達他心靈要表達的境界。說話也很吃力,聽話也是不輕鬆;說話要出力,要很出力,因為考慮到聽的人是不是聽得清楚?所以為了要表達,他就要很出力來說話,而大家要聽是不是也要很用心,才聽得清楚這個法在表達的是什麼。這都很辛苦。「口出淨光」;若是從身發光,不管距離多遠,看就知道這個身體上發出來的光明表達出他的語言,這出口淨光。只要想說什麼,他這樣開始一動,就發出光來表達他的聲音。

    *色界二禪之最高頂天,此天人眾靜默絕音聲,唯隨心意念發出淨光,互相識別是故名光音。

    經云:此乃劫初人類,就是從光音天而來之。

      這都是在色界,「色界二禪之最高頂天」,在最高的,頂天。所以,「此天人眾靜默絕音聲」。這個光音天是在二禪的境界中,所以他們都是很靜默,靜默音聲,沒有什麼聲音,很靜,這個境界。「唯隨心意念發出淨光;唯是隨心意,隨心意念發出了淨光,多美的境界啊,所以,「互相識別,是故名光音」。這個光音天,它的境界就是這樣。所以,經典中,有幾部經中有這樣說,「此乃劫初人類,就是從光音天而來之。」這是傳說。這個天界,在我們世界上的人類,最早就是從光音天來,應該是吧。要不然世間的語言怎麼會這麼多類呢?就是事先來,靜默無聲,由這個業愈來愈多了,每一個境界、每一個區域,他們愈來愈粗重,開口無法發光,吱吱啞啞,開始表達出他們這個名相。名相,有名有相,才語言出來,來固定名相。

      這是推測,經典就是說光音天是人類的始祖,開始這樣來的,他這個境界。他那個境界是沒有聲音,但是來到這個世界,就像我們人類,才慢慢有這樣的聲音,各個的境界不同,就有各式、各類別的語言出來,這是這樣的傳說。

    經文簡釋:

    「乃至有頂天,言語之音聲」;有頂即四空,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頂,故稱有頂,離欲修禪,生於色界。

      所以,「乃至有頂,言語之音聲」。這個聲音慢慢,有頂天,「有頂即四空」;有頂天就是從有頂四空,就是四空,四禪天,「此在有形世界之最頂」,有形象的世界最頂,所以叫做有頂天,「故稱有頂,離欲修禪,生於色界」。色界有一層一層,有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這一界一界一直到了「離欲修禪,生於色界」,在色界之中,修行是要離欲,離欲了之後就是有思想,從我們的心念開始去分別。以人類來說,因為我們還沒有辦法到色界天二、三禪上去,我們沒有辦法。我們善思惟是在現在,有法無色,我們現在聽來的法無法拿出來看,我們有法,我們可以用這樣來表達。

    *梵譯為清淨離婬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以無漏智勢力牢強,能治自地之惑及上地之惑故。

      所以,「梵譯為清淨」。梵就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從梵天以上,這都是叫做清淨,這個清淨已經「離婬欲之色界諸天的通名」,已經離開欲念,完全清淨,離開欲念。我們的欲界,最重的欲是男女之欲,所以人才會一直繁衍,但人善惡不知,人造成了人世間很多的困擾,所以人是因為這個欲所產生出來。所以性若要清淨,就是要離開淫欲,離開了這樣的色界,這叫做色界諸天。要離開,才能夠回歸我們清淨無染,哪怕我們的心態修行也得要到清淨無染這個境界,這諸天通名叫做梵。就是已經裡離開了這個欲的境界,這些沒有染著,心靈清淨,這都叫做梵天。

      所以,「諸天的通名,以無漏智勢力牢強」,因為他已經修到無漏智了。大家應該還記得「無漏智」,我們已經都離開了煩惱了,法我們一點點都沒有漏掉,法都一直在我們的心裡,這叫做「無漏智」。無漏智勢力很牢強,我們說:「那個人記憶很強,能力很好。」但是,我們還有那個漏,漏就是還有欲、有煩惱,這叫做「有漏智」。我們過去一直在反覆說無漏智,就是要教大家離開欲念煩惱的染著。這梵天的清淨,那就是已經到達了無漏智,那個強勢力的程度,已經是最清淨了,法都已入心。「能治自地之惑」,我們自己的心地都沒有惑念,沒有無明,「及上地之惑」,我們自己是這樣,我們也能清楚比我們修行更好的人他更清淨,這種境界一層超越過一層,所以修行能講法的人,要將法很清楚入心。〈法師功德品〉的開頭,要成就一位法師,他要經過什麼樣的修行、提升,才能夠真正稱為法師。

    經文簡釋:

    「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說法之師住於此地。皆悉得聞之。

      所以,「法師住於此,悉皆得聞之」。這法師,修行不論是經行、讀誦等等等等都牢記在心,這樣的法師,他在我們凡夫境界,他能夠超越,超越凡夫。其實,說話,凡夫僧說話,就像我雖然在向大家說這是法,但是我的心境還沒有辦法達到無漏的境界,還是同樣還帶著煩惱,還是以有漏來向大家說話,我還是用聲音,無法開口發光,我還是要用很吃力的聲音來與大家說話。所以現在與大家說話,就像這樣的法師是還是有漏,有時候聽聲音,雜音還是很多,要克服這些雜音不簡單啊!但是超越了這樣的境界的法師,住在清淨無漏的地方,聽什麼樣的聲音他就都能夠包容、善解啊,化惡為善,這樣的法師聽到世間的聲音,全都聽得進來,也有辦法將它善解過去。所以,「說法之師住於此地,悉皆得聞之」,就是很清淨這個心地裡。

    *光音天。色界第二禪之終天也。此天絕音聲,欲語時,自口發淨光而為言語之要,故名光音。

      「光音天」。「色界第二禪之終天也」;色界第二禪的最頂。「此天絕音聲,欲語時,自口發淨光,而為言語之要,故名光音」,這就是不用說話,輕輕坐下來,開口就能知道表達這法是什麼,不用說我們現在的凡夫,就要這樣一解說再解說,怕聽不清楚,就要重重複複要說好幾遍。但是在有德這種清淨心來說話,說一個概要,口動一下,大概所有的法大家都差不多了解,了解我要表達的話是什麼,這就是在絕頂,就是那個煩惱都沒有了,最有頂的地方他有辦法這樣,「以口自口發淨光,而為言語之要」。就是僅僅這樣,淨光一發,最扼要的,內心要表達的大家都很清楚,這要用很大的功夫。

      各位菩薩,法,修行不是做不到,是我們要離開很多人間雜念、無明煩惱,我們要從凡夫地修起,因我們還是在有情界之中,只是我們很有幸能夠接觸到佛法,在菩薩初地。菩薩初地叫做「歡喜地」,聽到法起歡喜心,這叫做菩薩初地。而我們在菩薩初地,就要學如何來面對人間一切一切的聲音,一切粗、重的雜音,我們都可以將它善解,聽來的聲音無不都是我們要行的菩薩道,修的六度萬行,很多集合起來,哪個地方有需要,我們要去幫助他,「我願意。我去了,回來很歡喜,感恩哦!」雖然很辛苦去,但是完成了很辛苦的任務,回來感恩又歡喜,因為他去幫助人是最快樂的事情,去解開苦難人所需求的,最重要的任務完成了,所以歡喜。這叫做歡喜地菩薩,付出無所求,還要互相感恩。

      這菩薩群中,難免,在初地的凡夫難免也有你的意見,我有我的意見,彼此的意見不能會合,好像看起來,也是同樣有煩惱,所以我們要如何修得、做得很歡喜,聽得很滿足,彼此之間互相和敬、感恩,大家和和氣氣、互相敬重共善緣。有辦法這樣嗎?這就是我們要修行最大的課題,所以請大家要時時多用心啊!

    ************************************************************

    【附註】[三界]

    出自《華嚴孔目》。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婬欲。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娛樂也。

    〔二、色界〕,色即色質,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淨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一十八天,並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

    〔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明‧《三藏法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225薫法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gt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