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二十四五的年纪,在唐朝初次为官,稍稍晚了一些,但也不算太晚,但放到李商隐上面,着实是晚了一些,因为在此之前的落榜再试,屡败屡试已经有十余年了。即便是此次中榜,也多少得益于令狐家族在朝廷的影响力。
倒也不是走后门,从文采水平上来讲,李商隐即使没有任何背景关系,也早该高中了,然而彼时的考试,多少也缺乏了一些公平,大概也是那时晚唐官场的风气,没有啥背景的考生,往往很难出头。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两件与李商隐关系较大的事件发生了。
第一大转折是德高望重的令狐楚的去世。
令狐楚是李商隐的生活、学习等诸多方面的领路人,包括为官道、做学问等等,可以说对李商隐的影响非常之大。也就在这个时间点,王茂元向李商隐抛出了橄榄枝,王茂元是何人呢?抛出的筹码又是什么呢?
王茂元,唐朝中后期将领,授试校书郎,历官赞善大夫、东都留守防御判官、右神策军将军等职。从表面上看是个文武兼备的官员,然后王茂元有个好友叫李德裕。考究李商隐作品,发现李商隐也在《会昌一品集》作序时,誉之为“万古良相”。这便是李商隐为官半生转折的症结之一,因为李德裕正是那个时期“牛李党争”领军人物,而令狐楚夫子恰恰是作为政治对手的牛党成员。毫无疑问,世人看来,李商隐政治风向转变了,为求跟随李德裕,在令狐楚去世不久便投身李氏门下了。这个大帽子一扣下,注定李商隐的仕途不会平坦。
另一个重大转折是,他的妻子王晏媄,王晏媄不是别人,正是王茂元的女儿。
我们无从考证王茂元是爱惜李商隐的才华而邀李商隐至自己的麾下并将女儿许配给他还是确实存在这某种政治目的。从李商隐的一生及其作品看来,李王的爱情是值得称道的(也有人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有过一个妻子,但这不影响也李王的感情),在种种的资料、诗文中不难看出,李王一直以来感情甚笃。王李的婚姻更加笃定了外人对李商隐背叛令狐的看法,对其宦海生涯产生了生远的影响。
耳熟能详的《夜雨寄北》一称《夜雨寄内》表达的淋漓尽致。
《夜雨寄北》 唐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虽然说对这首诗是与友人相别(据推测作此诗的时候,妻子可能已经去世)还是与妻子相别存在争议,但从诗句内容的字里行间( “归期”、“何当共剪”、“巴山夜雨”)上看,无不透露了一种不得不走、不知何时能回的宦海漂泊和对妻子(友人)的此去经年的无奈、期许和无限留恋。(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