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多月没联系的一个朋友,突然找我说事情,刚聊没几句,我来了句“为何我至始至终对抖音都喜欢不起来,我还是喜欢文字”。“你封闭。”他说。瞬间心有种被雷击中的感觉啊啊......隔了几秒,我说“大哥,你说滴对”。
我是不爱出风头的,但这不代表我内向,虽然很多初次见我或者见过我照片的人觉得我看起蛮文静的,其实那并不是全部的真相。一颗红心,我也有一颗很容易热乎的红心,即便底色有些决绝。这样的我一直都有很强的求知欲,极其渴望扩展自己的知识边界,热爱大自然,也以认识优秀之人为荣不管他们跟我是否有共同语言。这样的我,这样的我,会封闭?怎么会?自认为不封闭,但被人说成封闭的时候,却又感莫名被击中,原来是一直在自己欺骗自己呢,几百个凉凉送给自己。
“你觉得我这个人封闭吗”
“哪方面”
“就性格吧”
“封闭,自己界定的圈子很死”
黄小仙的爽快,让我若有所悟。
怪不得每次去面试的时候,虽然简历上都写着自己喜欢新鲜事物,乐于接受挑战。而现实的真相往往是我总不能成为第一批接受新鲜事物的那拨人,还时常会排斥新鲜事物,面对挑战亦很难做到迎难而上,缺乏清晰又决绝的勇气,踌躇跟犹豫甚至逃避总是首先降临。我想,这些根植在潜意识里的存在,正是封闭的根源。
这种封闭让我异常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里是安全的,舒适的,大体合我意的。为何非要去自找不愉快。经常觉得自己活得像个旧时代的人,看着身边的人大步向前,向左,向右,我也蠢蠢欲动想跟上去,奈何总少那么一点热情,我只能按照自己的节奏,走自己的路。只想守好自己跟前的一亩三分地,看她经历四季轮回。
封闭不只是严重界定了交朋友的边界,认知、行为的边界,还往往使得我对自己所处的各个人生阶段没有了那种联系很深的纽带。周围的一切看似与我有关,其实又可以与我无关。一路走到今天,这些年执拗地一直想逃脱当下,进入一个新的世界,导致当前的体验都是浅淡的,有时非常想回忆起一些什么,可总是想不起任何细节,除了对当时的心情模糊有些记忆。总觉得自己不属于,任何一个当下,属于未来的某一个场景,但在时间上达到那个未来之后,未来变成了当下,可我还是活在缥缈的未来。
看过也听过的一句话:有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而有的人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对于封闭性这种事情,我承认从小经历的一切是根源产生地。同为90后,大家说着大不相同的事情,各自的经历也有着极大差异。相比别人,我一度觉得自己像是个活在70年代的人,精神上几乎也是。
出生在90年代,大家都会认为你是90后,出生在80年代,大家都认定你是80后,这纯粹从年月上进行划分,其实并不准确。决定一个人是多少后,更应该从他们童年乃至青年时代所处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精神环境来界定。同样是90年代出生,有些地方的孩子早早就衣食无忧,接触了电脑、互联网和书籍音乐电影,而有些地方却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没有互联网,没有现代科技,没有玩具,甚至连本书都是不容易见得到的。
这些都统称为90后,岂不搞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看法,也是这些年来,在城市里呆久了,接触的人多了,会发现明明差不多的年纪,大家从小接触的人事物和思想,可以有几十年的差距。这也令我明白生我养我至20多岁的皖北农村是多么的落后。滋养我长大的是扎根土地的农耕文化,太多太快的变化总容易令我措手不及,逃之夭夭。我爱我的家乡,即便她曾经贫穷落后,也发生过很多不愉快的事情。发生过的一切,都已无法改变。那里始终都是我一切的来源,封闭的,开放的,快乐的,忧伤的。
好多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模糊的,我没有珍惜过,也没有真的愿意去了解,甚至去忽视,去践踏。可能封闭的心,总是迟缓的,太多事情都是后知后觉。
写下这些,就像在一个没有阳光的午后讲述一个不怎么遥远的故事,不知道下一刻我会不会又将她遗忘,然后又在某个时刻想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