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来电者似乎都与对改变矛盾的心态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一通来访者对自己的咨询师产生了移情,她讲到自己一方面对自己的咨询师产生依赖,觉得自己离不开他,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咨询师会帮助他解决自己的问题,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延长咨询时间,她认为自己在做咨询之后状态调整了很多;另一方面她又觉得自己不能这样,她认识到自己的移情是不合理的,也想要改变当前的状况,甚至想过不搭理自己的咨询师,但又觉得自己离不开咨询师的帮助。第二通电话是一个女孩子,她才17岁,初二那年就辍学在家了。她一方面想要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些事情来做;另一方面又觉得家里人说自己不行,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笨,学不会,不想改变,也不想工作,用她的话讲是不想面对这些破事。可以听得出来,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对于改变的矛盾心态。回想自己在这两通电话里,起初自己更多的在帮助他们挖掘自身的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也在通过认知矫正(识别理性信念和非理性信念)、也在通过肯定、澄清、质问、积极关注技术和他们一起探索自己。在与来电者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最后还是会回到自己矛盾的起点,对于当前的状态不满想改变但又不想改变的矛盾心态。讲真的,自己多多少少会有一点生气,也许是自己出于对他们的担心,或者自己太过于热心,结果没有达到帮助的效果;也许是觉得他们为什么不会这样或者那样进行调整,也许可以这样尝试。
自己也有在认真反思。中午吃饭时同事讲了一句:你觉得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生气?那一刻其实自己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过多的卷入,把自己当成了他们的家人,更多的是出于热心或者想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起点,等看到他们无动于衷或者依旧停留在矛盾的心态时自己自然而然会感到生气。我仍记得刚开始,同事和我讲的那句话:其实我们的来电者大多都是出于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正是处于对改变矛盾的心态他们才会拨打热线向我们求助。这也让自己想到了《动机式访谈手册》中,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对改变处于矛盾的心态,而,其实想到这里我就觉得自己的生气是不应该的。站在来电者的角度,她们也正是处于对改变的矛盾心态才会向我们求助,就像第二位来电者讲的那样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但是拨打热线找一个讲讲话、倾诉自己的情绪可能对自己会好一些。我想自己也许是太过于着急让他们去改变当下,一通电话或许不能让他们立马改变,但至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对当下改变的矛盾心态,发现自己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这也许是自己能够做到的。我们热线能做的的确很少,但是我想我们能做的也很多:给来电者一个倾诉或者发泄的地方、陪伴他们走过自己难熬的日子、为他们建立一个安全网守护他们的生命。
在一通电话里,我们与来电者是合作的关系,我们共同参与话题。作为接线员,我们不会告诉来电者应该怎样做,也不会告诉他们为何这样做,相反,我们需要做的事是引出来电者自己改变的理由。就像《动机式访谈手册》中讲到的那样,我们之所以不告诉他们怎样做,是因为MI认识到,大多数人遭遇“被改变感到矛盾”这一核心问题,告诉他们怎样做往往会适得其反,反而会让他们更加坚定于“不改变”的态度了。未来,自己要与这种对改变持矛盾的心态长期作战,我想身边的同事、《动机式访谈手册》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有所启发,期待自己的进阶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