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上半年养成不少新习惯,坚持日更100多天,坚持复盘半年,坚持早起半年,坚持每天读书半小时,半年里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培养新的习惯上。
曾经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坚持一年就可以看到很大的变化。这样的信念使我得以坚持下来,半年后希望并没有实现,导致信念瞬间崩塌,随之焦虑和恐惧袭来,犹如跌入万丈深渊的感觉。
冷静一周后,我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节点,坚持已然不是学习的重点,赋予任务重大意义,赋予生活意义,使生活变得更好才是未来奋斗的目标。
01.低估了学习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次数
成年后读书只读一遍,练习也只做一遍,自认为经过十多年的教育,已经具备基础的写作能力与表达能力。
我们从小学开始写作文,书本的字常用的大部分都认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跟我们想的也差不多,只是我们没有经过刻意的练习,没有熟练掌握写作方法而已。
报过几百元的社群,报过几千元的社群后,经过持续练习后才认识到是认知低下产生的错觉,自认为的跟现实有很大的差距,因为大脑会选择性屏蔽不熟悉的知识领域。
有人把猫叔(剽悍一只猫)的演讲重复听100遍,有人每年写作完成100万字,有人把经典书籍读30遍以上,这些人的案例在社群学习中时常听到。
以往认为是励志故事,值得学习,却从来没想过要去执行,自认为自己都做不到。我们只是普通人而已,这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自己只要保持常规努力就好。
所以,做事需要有正确的认知高度,站在更高的维度来看待自己所站的位置,用正确的认知促进行动上的持续,才有可能成功。
努力是必然的,成功确是偶然的。
02.低估目标的复杂程度
以往认为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就能改变自己。当目标是精读书10遍,第一遍感觉新鲜,很快就完成,第二遍也相对容易,有第一遍打基础,第三遍就特别痛苦,边读思维都是跳跃的,静不下心,第四遍就读不去。
从思维层面看10遍是很容易的,往往却忽略人性与环境的因素,想法很美好,行为很苦恼。
从行为层面分析长时间读一本书,会有情绪干扰,时间干扰,家庭干扰都会影响读书的质量。比如周末下午花4小时读,跟日常碎片化读4小时,读书质量会有很大的差异。
复杂问题是由无数简单问题组成的,内在往往存在必然的联系,切入细小单元,找到本质,解决方案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相对快捷的。
耐心是解决问题的必备条件。
03.构建新的希望
从一种物种进化成另外物种,中间需要经历漫长的重塑过程,每一次迭代就离希望更进一步。痛苦才是成长的开始,没有经历痛苦的选择只是保持低水平的重复而已。
希望是基石,是向上生长的基础。希望是支撑行动的力量源泉,是内在能量场的动力因。当旧的希望不足以带来持续力量时,构建新的可行的希望就迫在眉睫。
人生每个阶段的希望都是变化的,变化是常态,不变化的是终极目标。文字可以指挥千军万马,精神力量同样促进梦想的实现。
作为普通人的自己从此刻开始,会认真看待每一次的困难,鼓励自己敢于突破,用终生学习的理念,用不放弃的态度,让自己变得更好。
学习需要长期的过程,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成效。学习是为了防止思维固化,固化的人听不进他人的建议,看不到社会的变化,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学习不能抱着功利的心态,应该保持纯粹的,认真的态度,用临在当下的状态去做事,享受做事的同时,顺便带来经济利益。
普通人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没有精彩的人生故事,只有平凡的琐碎的日常,但只要你想,努力去做就好了,困难也只是暂时的,人生不可能都在逆境。
用平凡的故事抒写每一颗不平凡的心。精彩人生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命运的齿轮不会辜负每一颗用心生活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