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时遇到了一句名言:“决定成败的不是人,而是驴子。”驴子?怪怪的,为嘛呢,遂开查。以下便是查到的相关记述:
二战期间,英国特种作战部队配合美军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作战,为了保障后勤运输,英国人灵机一动,将一大批经过军事训练,不会听到枪炮声乱跑的驴子送到了缅甸战区。
英国军队统帅温盖特在获悉驴子将要参战时很是兴奋,认为驴子的到来对英军的“远程渗透”计划十分有利,通过驴子的支援,可以更有利的歼灭日军。于是,他说出了“决定成败的不是人,而是驴子”这句被记载进史册的名言。
正如温盖特所说,这批驴子真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后勤运输任务,还会在英军的驱赶下,蒙着眼睛、驮着炸药,傻兮兮地冲向日军阵地,与日军同归于尽。这些可怜的驴子的遭遇正应了那句老话——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决定成败的不是人,而是驴子”作为名句谚语,意思是说,一些事情的成功或失败,通常由一些你意想不到的环节所决定。
本文至此,有点结束的意思了。只感觉短促了些,有点敷衍了事。那就狗尾续貂,胡乱唠唠这头驴子吧——笔者农村娃出身,于驴子那是再熟悉不过。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大概是祖祖辈辈乡巴佬最美好的愿望了吧。一般说,六畜指马、牛、羊、猪、狗、鸡六种家畜家禽,不过,在传统文化中也泛指骆驼、驴、鸭、鹅等。可话说回来,驴怎么就逊色于牛马了呢?比如最常被人说的一句话是:小可无以为报,唯有来世做牛做马,报此大恩。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亦言:“儿孙自有儿孙福,谁给儿孙做马牛!”——你换作“来世做驴,报此大恩”试试,岂不笑煞人?
乍看之下,驴子温吞吞,麻利劲儿不及骡马;个头也小,力气远不及黄牛;牲口市上的价钱也远不如牛马骡,甚而惯称为“毛驴”(“毛孩子”之毛)。可公道说,驴子于农家的贡献,一点也不亚于统称为“牲口”的受役使者。譬如拉犁耙碌碡石碾及运载,牛马骡固佳,但驴子亦不可小瞧,当然个头小,力气稍差,途中需一歇。但你咋就不见磨道里的(驴)蹄迹和崎岖山道里驴子重驮之下的毫无畏惧艰难行进呢?你拉来牛马试试,马呢天生胆小,稍有险峻则宁可忍受鞭打亦坚拒不前;牛呢倒是不怕,只重心过大,一不留神就会翻下山崖,那就赔大了。饲养驴子还有两个好处,其一是驴性温顺听话,旧时小媳妇回娘家,独自个儿携个包袱,骑头毛驴那是彼时乡村常见风景,优哉游哉,“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呢;咋不选择骡马牛呢?畜生这东西鬼大着呢?骡马牛一见驾驭者是一孩子或女人,通常会以尥蹶子,或以犄角来牴的样子来示威,拒绝役使,弄不好还真给你来一下子,那就麻烦大了。而毛驴就温情多了,你甚至可以令其卧倒再骑;侍候你从娘家回来,不待停蹄,接上挽在磨道里,双眼一蒙,没说的,开拉,照样是一纤纤弱女就可随意使唤。此外,驴子比起牛马,身子骨儿结实,不易生病,耐粗放,马牛饲喂除了草外还须白豆黑豆麻糁等精饲料,而驴子只草亦可打发,活脱脱就是农家至宝。
当然,驴子也有性倔的一面,也有驴脾气,驴犟,但也只是因无尥蹶和角牴时的静坐罢了。
在传统中医和养生保健领域里,有两个取自驴子宰杀后的宝贝:驴鞭和驴皮胶。
驴鞭即驴的雄性外生殖器,蛋白质含量颇高,而脂肪含量很低。入药具有益肾强筋功效,可以补肾壮阳,固本益精,强筋壮骨,滋阴补虚,强力兴奋男性性机能。慈禧被称为“吃货太后”,其厨房比光绪的御膳房还要大得多。慈禧有一段时间爱上吃一道叫“驴钱肉”的菜,这道菜用驴鞭所做,做出的菜肴摆盘后模样极像一大串铜钱,故取此名。慈禧先前不知道这是驴鞭啊,几乎天天吃,最后吃到京城都没有叫驴(雄驴)了,要跑到几百里外的周边乡下去买。最后得知“驴钱肉”乃取自驴鞭后,以为羞辱,大发雷霆,最终以杀掉几十名厨师而告终。“天上龙肉,地下驴肉”看来真不是虚名。
驴皮胶即取宰杀后驴的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以产于山东东阿的最为著名,谓之“阿胶”,与人参、鹿茸并称为“滋补三宝”,中国首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阿胶列为上品。
此外驴子还与古代文人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 南朝刘庆义的《世说新语》中载:“建安七子”中最有才华的诗人王粲生前非常爱驴,并且喜欢听驴叫。他死后,魏文帝曹丕与文人同去吊丧,竟每人学一声驴叫来对他表示悼念。在丧礼上,充斥着学驴叫的怪声,极其刺耳,想想还是一件蛮惊恐和怪诞的事情罢。
钱钟书说,驴子是古代诗人特有的坐骑,文人似乎只有骑驴才像是个真正的文人,正所谓“马背上出将军,驴背上出诗人。”此说一点不差,唐代最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坐骑就是驴子,“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杜甫仕途不顺这是大家都比较了解的,到晚年更是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是没有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种画面,首都长安的繁华的大街上,车水马龙,而胸怀远大理想,身负绝世才华的诗人却骑着驴,收紧白眼,从早到晚,踽踽而过,那是怎样的一种残忍。
陆游也是我们很熟悉的一位爱国诗人了,其被迫从抗金前线被迫返回成都,“细雨骑驴入剑门”就是他在归途中所写的诗句,在《山村经行因施药》诗中,陆游写出自己骑驴行医的情状:“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
稍微对中国古代诗歌有点了解者都知道一句话——“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其源于宋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唐相国郑綮,虽有诗名,本无廊庙之望......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处何以得之?’盖言平生苦心也。”
文人为啥喜驴?唐代诗僧王梵志一首小诗也许能够给以回答:“他人骑大马,我独骑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知足呀。当然,驴子温顺听话,好驾驭也是原因。
哈哈,“买一送一”,顺便附带送些关于驴子的谚语:
张果老倒骑驴,走到哪里算哪里
卸磨杀驴,忘恩负义
小毛驴套大车,心有余而力不足
磨道里的驴,听喝的
瞎驴拉磨盘,团团转,兜圈子
歪嘴骡子卖了个驴价钱,吃了嘴的亏了
仨钱买了头老叫驴,贱货
骑毛驴回家跑不差,道儿熟着呢
骑驴找驴,不往胯下瞅
牛耕田,驴拉磨,各人各命
驴皮煮胶,慢慢熬
驴唇不对马嘴
驴年马月(不知何年何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