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慈善上链,让公益事业不再得到质疑

慈善上链,让公益事业不再得到质疑

作者: BB财经 | 来源:发表于2019-01-08 15:26 被阅读0次

    善良是人们的美德,但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善良变成了不是人人都有的奢侈品。每年我们都有很多机会去捐款。水滴筹,灾区捐款,红十字会.....但是每年我们也听到,公益事业的丑闻。人是复杂的,人有情感也有欲望。但是技术只有事实。

    公益事业的乱象

    近年来,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激发亿万国人的捐赠热情,到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造成的我国慈善组织整体性信任危机,再到2016年9月1日慈善法实施,“慈善”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领域的热门话题。据统计,2016年中国社会捐赠总额已超千亿元,当年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时间有16亿个小时。

    但是慈善活动并非处处体现“善意”,也有人假借慈善的名义行不法之“恶行”。虽然慈善法已经实施近一年,用法治方式为慈善活动中基本的“善”底线负责,但法律得到不折不扣实施,一方面需要制度配套与社会动员,另一方面也需要将慈善与慈善法治的理念向大众传播。

    在伪慈善中,诈捐。这是比较常见的“伪慈善”行为。公开承诺进行慈善捐赠,但是接着就出现“诺而不捐”、“诺而少捐”、“诺而缓捐”,“捐款”行为带来的荣誉、利益都获得了,承诺的捐款却迟迟不兑现。前几年出现过不少明星或企业家的诈捐行为。

    慈善和商业界限不明。有些行为既有慈善性,又有商业性,有时候两者关系并不清晰,甚至有时候以慈善的名义掩盖商业行为之实。这种伪慈善现象混淆了公益慈善行为与商业行为的界限,损害了捐赠人与潜在受益人的正当利益,更损害了公共利益。例如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违规放贷24亿元给一些公司进行关联交易,建造“黄河女儿”像,进行房地产开发,但公益支出远远达不到法定要求。此外,很多地方出现了旧衣物回收箱,但这些回收箱究竟属于慈善组织还是商业公司,衣物用于哪里,引发了公众质疑。

    以慈善名义欺诈敛财。“伪慈善”存在最普遍的就是以慈善的名义欺诈敛财,而且方式越来越多样,用爱心、慈善、公益、创新等用词,借着各种名义与各种口号,实际是建构隐秘的传销组织,非常有迷惑性,用情怀加利益的方式诱惑公众参与;还有一些案例借慈善的名义骗取钱财,例如“云南慈善妈妈敛财事件”,以“保护儿童,预防拐卖”的名义骗取政府各类优惠高达几千万元;“快鱼主播大凉山区伪慈善事件”,一些网络主播以虚假捐赠拍摄视频骗取粉丝礼物。

    其他的“伪慈善”现象还有类似某机构招收“助力志愿者”,向每位志愿者收取参加活动费用;有些慈善组织以慈善名义传教,出售宗教类产品等。

    “伪慈善”现象有其滋生的土壤,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在我国的语境中,关于什么是“慈善”的概念多样而模糊,缺乏清晰界定,有来自传统的发慈心、行善举的观念,强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有来自西方的博爱理念,强调天下众生皆为兄弟姐妹;也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互助理念以及回馈社会的理念等,这些理念对于界定什么是“慈善”标准不同,但都称自己是“公益慈善”。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朴素的慈善观念认知并不相同,所以识别“伪慈善”有一定难度。

    第二:改革开放30年来,虽然我国老百姓整体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也出现了贫富差距问题,像“善心汇”、“人人公益”这些骗局能够吸纳如此之多的参与者,除了一些人对相关领域认知不深,跟公众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社会情境中快速致富的心态有很大关系。

    第三:很多“伪慈善”现象缺乏监管甚至难以监管。相关政府部门往往只针对自己所辖业务范围进行监管,而很多“伪慈善”行为,往往涉及很多社会领域和多个监管部门,例如“善心汇”、“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违规放贷”、“人人公益”等事件,由于政府部门单兵作战,监管和执法都不够有效。因此,开展工商、民政、公安、网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或者建立特殊的综合执法机制,是防止和监管“伪慈善”现象的重要手段。

    第四:面对“伪慈善”现象,一些慈善组织、媒体、学者甚至政府官员为了个人或本单位私利,不进行甄别,甚至忽略尽职调查。为这些开展“伪慈善”的人或组织站台,增加了许多“伪慈善”现象的迷惑性,像“善心汇”、“人人公益”、“河南省宋庆龄基金会违规放贷”等事件,都出现了一些慈善组织、媒体、学者甚至政府官员的影子,有些地方民政部门还为他们成立慈善组织大开方便之门。

    第五: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很多人对慈善与商业之间的关系认知不清晰,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一些人对“行业创新”进行推广,形成了不少骗局。例如“人人公益”网络平台,就是借着这种“+”的名义,互联网+、商业+、慈善+等,给“伪慈善”现象出现提供了滋生土壤。

    区块链如何助力公益事业?

    慈善公益本是一件善事,却总有人借机炒作,无论是平台还是家属还是媒体或志愿者,为利或为名,患者和众筹项目仿佛成为一个炒作的素材。最终哪怕真相水落石出,各方人士打打口水仗后又归于沉寂,事件终究会风平浪静,但总有人会受伤,那个人总是也只有患者。

    人心是多变的,与其花费精力和时间来揣测彼此的真心,不如让机器来评判。然而机器也有被人操控的可能,那么就采用一个没有统一意识、多方见证的机制,只要所有见证的结果都一致,那么结果姑且是可信的,这就是区块链。

    区块链是整合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一种新型应用模式,具有去中心化、开放性、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匿名性等特点。

    借助区块链技术,让捐赠信息全部上链,从项目、审核、启动捐赠到款项到位,全链记录。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透明、不可篡改等特点下,虚假信息将会得到抑制,存在猫腻的可以迅速追溯并予以惩罚。款项的来源、去向、用途也将一清二楚,如此一来,当可以减少无谓的猜忌和纠纷,同时也可以提高效率。

    另外,可以运用于智能合约系统,让合约对整个公益慈善项目的流程进行自动操作和反馈,减少人工干预,以全自动模式确保项目平稳实施,如此也可以减少人力和提高效率。

    在了解到这些特点后,与区块链结合就成为了公益领域的一门课题,从2016年到现在已经相继有十个左右的应用落地,主要用于捐赠、溯源、信息共享等方面。

    其一,捐赠。

    通过购买区块链平台发行的加密货币或者使用其他加密货币进行捐赠,这大概算是公益最早引入区块链的记录。通过区块链捐赠不但可以去除对善款被挪用的隐患、去除对慈善机构的猜忌,还扩大了捐赠渠道,对慈善公益的发展是一大帮助。

    2013年4月,海盗湾中文网、EZTV美剧片源网开始接受比特币捐款;同月,中国四川省遭遇雅安地震,公募基金壹基金宣布接受比特币作为地震捐款。

    期间,壹基金获得了超过233Btc、相当于20万元人民币的捐赠;去年由意大利拍卖平台CharityStars创建的Aidchain为慈善机构提供了交易平台,通过发行Aidcoin为慈善机构筹款,帮助了Alice for Children孤儿院、the Liberation Institute等非营利机构。

    其二,溯源。

    由于区块链所有交易都进行全网广播,并且每一个节点都会受到并记录于账本上,这使得区块链具有了可追溯的功能。而去向不明一直是公益慈善的痛点之一,不但引起了彼此的猜疑,还给了某些人可趁的机会。因此借助区块链为捐赠溯源就成为了公益慈善的一个重要手段。

    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爱心捐赠平台早在2016年12月全面引入了区块链技术,并向公益机构开放,签约机构经审核后可自行发布公益项目,现在壹基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中华社会救助资金会等机构已经相继在上面发布公益项目。

    该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追踪筹款,建立起第三方公示体系区块链资金流公示,为公益机构进行数据统计、项目执行跟踪提供便利。区块链技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让群众监督成为了可能,如今,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查看善款的流向。

    另外,去年9月,京东公益也利用区块链实现了对物资捐赠公益的追溯。

    其三,信息共享。

    区块链是一个分布式存储账本,共享功能优越。通过区块链把公益慈善项目信息共享出来,与相关网络上有互联网筹款权限的组织联合,同时与民政部门、医院等精准扶贫信息进行对接,即可让整个救助过程线上化,降低线下运营的成本。

    2017年4月17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与广州市数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签署协议共同组建的“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数链科技区块链实验室”,主要就是为了探索并落地互联网慈善公益项目的账目、求助过程、执行过程的区块链公开公示方法。

    而另一方面,通过区块链共享公益信息,也可以起到提高效率何减少资源浪费的作用。以往寻人启事需要个平台注册发布信息,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事件结束后,某些平台因未接到消息而没能及时撤掉寻人启事信息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若能共享公益信息,则这些问题可迎刃而解。如去年10月,腾讯推出的“公益寻人链”,就把多个寻人平台的数据链接,让各大公益平台实现了信息共享。

    可见,通过区块链不但可以筹集善款,还可以对善款进行记录并溯源,由此提高公益慈善的公信力。另外,通过区块链共享公益信息,亦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这对于公信力低下的公益慈善事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救赎的机会。

    文章来源:区块链技术(www.bbcaijing.cn),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慈善上链,让公益事业不再得到质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xb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