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作者: 壹言肆韵 | 来源:发表于2021-07-01 23:53 被阅读0次

    身在祖国西南边陲,听着落雨敲打热带雨林的声音,一时恍惚,回到东南亚的日子。就这样,淡然且安宁地迎来自己33岁的生日。

    今天也是国家的大日子——我党成立100周年。相比100年,33似乎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小时候还总想着自己能做点什么,在100年的历史征程上镌刻点什么属于自己的东西,好让所有人都记住我,可能每个人都是生来“伟大”吧。而现在,我想本本分分,认清楚自己,不给祖国不给党添乱,就挺好的。把年少时的热血,扎实地融合在平淡和日常之中,律己躬行、勤勉上进,也算是自我发展的的继往开来吧。

    照例还是写几个当下在思考的话题

    COVID重塑

    疫情已经持续了快两年了,不出意外,今年可能是毕业10年来第一年不能出国。还真是有点不适应。去年囤了很多海外酒店的预付,最后还是都过期自动退了款。这半年在B站上经常搜我想去的国外的城市,曼谷啊,东京啊,首尔啊,札幌啊……有些地方看的很熟悉,也看得心痒痒。不过再怎么看,不能身临其境,就越会放大期盼。

    所以,我在想,体验感是实打实的能产生愉悦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要素之一。

    疫情摧毁了我们一些固有的体验,也催生出靠科技手段衍生出新的体验。这个微妙的过程,其实是可以追本溯源,回顾到对自我本身的关注上。如果没有疫情,之前流程性的规则、框架、套路、习惯,其实束缚了人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我还好,对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还会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原理是什么;但是从效率上来讲,人的过分思考在原先略显固态的社会运转规则里,对自己似乎并没有太多对好处。

    所以疫情的好处之一,是在于倒逼人们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面对、改变、接纳一些以前不太敢想象、不太有动力去突破的东西。 而这种对比,会让人本能的去质问自己,关注自己,去探寻当下自己更舒服的状态。这个“体验”的过程,其实底层的深度还在于对自我关注的回归。体验好不好是我说了算的,而不是由外在的环境和标准来定义的。

    当然,这个感受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承认变化,且要不惧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我感觉之前积累的无论是“心”还是“智”都给自己打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基础。这一点上我对自己还算满意。

    目前来看这个疫情的游击战似乎还要持续很久,但是这几年来对社会形态的改变将会永久的留存下来。让自己体验好一点,让产品体验好一点,让服务体验好一点,回归到人的理想、能力和体验归一的目的,那我会对未来的期待会更好一点。

    终得归属

    我10年前自己的祝福,就希望能和我的那个“她”去看一路风景。而我也一度以为这不是什么难事的,一路放飞自我的后果就是在逐步丰富自己的容量(精神容量和肚子物理容量)同时,也很难去寻觅到那个她。

    这10年我自己觉得我的成长和见识都是突飞猛进的,我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不会还有这样高速的增长,但这刚刚过去的10年无疑是一场窥探自我的修身修性之旅。 关于感情的事情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自己都是动态的,那如何定量的确定自己选择了一个确定的另一半呢?其实自己作为当事人,是有感觉的,至少对于我这10年稳定的每半年都有一个小记录的人来讲,我能感受到自己的那个状态,感情冲动和稳定的亲密关系是能分辨出来的。

    在经历过“无所谓——好难找——好焦虑——随便吧”的完整阶段后,我回归到一个“正常人”的状态,终于找到那个让我觉得舒服和懂我的小天使。我要感谢我的女朋友没有放弃我这个只要深入接触起来就感觉有点“怪”的人,感谢她对我其貌不扬外表的包容,感谢她能认为我有一颗有趣的灵魂和我独有的价值,感谢她赞同我是一个善良和聪明的人。

    原来找到一个真正和自己合拍的伴侣是不需要费尽心机的,花光气力的。真正的共鸣,是因为各自不同的人生经历所谱写的旋律能奏响合拍的交响。

    以后的人生意义似乎又多了一个模块,我想让她更多的来在我世界里游荡,我也愿意有那个悟性去参透她小世界的悲欢。

    畅想

    今年恰好也是大学毕业10周年,10年前对自己的期望可以说10年后的自己超额完成了目标。这也让自己对10年的容量有了更大的想象力。上一个的10年想象可能只是出于理想,而现在对于新的10年的构想,应该多了一些理性和自我。

    下一个10年规划,就要跨越到40+了。我相信我40岁的时候估计也是觉得“眨眼一瞬间”,但是40岁能不能完成30岁的一些既定目标,就难说了。

    这一个月断断续续看冯唐的书,里面有一个chapter提到了关于男人40岁的焦虑态。虽然刚适应了30岁的现实,但是对于冯唐描述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悟出了一点味道,更有甚者竟然觉得他吐露了我的心声。对40岁的未雨绸缪,似乎并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

    但是,怎么来制定这个长期规划,确实是一个宏大的工程。不着急,有这个意识就好,我眼下需要做的改变和修正是:养成一个固定时间运动的习惯,哪怕是一周1次;养成一个读书的习惯,欠纸质书的“罪”尽可能的赎回来。

    要接地气、要落地、要有可操作性! 这不仅仅是工作中应该贯穿的基本逻辑,也是自我规划中必须要时刻谨记的原则和道理。但是,我得承认,我做的还不够,还是需要再沉一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ixy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