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建了一个群,英文学习为主要目的。群里加入一位老师,每天早上在群里,发一段文字,一段跟读。文字是电影台词,他说是一句一句摘出来的。老实说他发音不错,只不过有人私下跟我说过,太平。我想了想,也正常。毕竟你跟读别人的话,别人的语气和情感已经先入为主了,你可以带入自己的情感——只是这火候不好把握,过了,容易显得做作。规规矩矩也好。何况这事儿是每天,每天啊!我给外文绘本配过音、录过音频课,要想流利度、准确度、语气情感都刚刚好,背后不知道要作废多少次。当一件事情变得如同吃饭一样,就难免遇到味同嚼蜡的时刻。
上个月10号,这位老师在群里祝我节日快乐,我确实乐了。我们该同乐的。也算半个同行,平时各守各自一寸一方,一年当中这一天能互相顺畅地祝福节日快乐,也是难得。同行间互看不服可能更似常态,尤其是没能很好地认知到攀比和嫉妒心的实质并做出改变的人。十一了,据说群里如果有违规信息,群主负连带责任,我遂去看了一眼过往消息,才发现他那天又回复我一条:“每天坐在地铁里,不知道做的事情是不是有意义”。
我在想,什么样的事情算有意义呢。对每个人来说,永远都有你以为新鲜的事儿,但却是别人玩过的。比如贝爷(Bear Grylls)这型号的,是少数的少数。20岁参军,特种兵,24登上珠峰,以世界上最年轻的珠峰登顶者身份登上了吉尼斯纪录,还出过几本书,空手道黑带(black belt)。他做的事,相信早已不是为了破纪录,或者为了哗众取宠。每件事情,无论令人瞠目结舌,或是平凡无奇,事情本身都没有意义可言——而是在他眼里,事情被赋予了挑战自我、慈善活动这样的意义。
无论大小,一件事就是一件事,是人赋予了它意义。事后,过了就过了,不去反复嚼这件事儿。Black belt is a beginner,打到黑带,也依然是beginner——不再追逐技术,而是开始悟道,而这一路打到最高点的过程,恰是悟道必备的教材。抑或,通过这一路的技能培养,辐射到另一件事,一次又一次回到beginner角色,不断挑战。当挑战变为平常事,就永远都有下一个。换了普通人,做到贝爷的一件事,可能都够半辈子的饭桌谈资外加给孙儿讲故事了。就算没有做到,中途退出,你也可以赋予它意义——至少它是下一个挑战前的准备工作。
我们一没有必要成为贝爷,成为谁。二要知道事儿就是事儿,是你自己在心里丈量了它的大小轻重。心里总拿着把尺子拿着杆秤,称自己的,量别人的,但刻度斤两,又是谁定的标准?常人眼里的大,在贝爷眼里是平常。要真该有个标准,也得你自己来定。这个无底洞,陷进去再深,也得爬出来。你眼里的无意义,也许在他人看来就是了不起。每天死磕这件事,做到,已经是那1%了。这不就是意义么。
打到黑带,继续练习可能味同嚼蜡,于是开始质疑这件事情本身。事实上,本事已经练到手,该悟道了。又,已经把一件事儿做到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了,那么和贝爷一样,挑战下一个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