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事,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然而喜欢心理学。专门去考了个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也经常自己钻研相关专业知识。
然后,同事就迷上了心理学。
评人论事,出口都是专业术语。参加的社团活动越来越多,充电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这听起来挺好的。上进,好学,励志,不挺好的吗~
然而除了教师,心理咨询师等身份,她还有个身份,是妈妈。
之所以想说她的故事,是因为同事的女儿跟我女儿,从小学开始,就是同年同岁,同班同学。
所以班级里的很多通知,很多反馈,我们都是同时可以看到的。
小学的时候,孩子班级的英语老师是个特别认真的人。每次英语听写,都会把孩子们的成绩,用校讯通一一反馈到家长那里。
同事的孩子,经常都会在单词听写,课文背诵等学习活动中,排在最末尾的那一个小群体。
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看得多了,我就有点坐不住了。毕竟是同事,我就提醒她:孩子长久被老师固定在一个群体类别中,久而久之,周围的孩子,家长,都会以这种评价来看待这个孩子。最糟糕的是,孩子最后也会以周围的人对自己的评价,来作为自我评定的标准。
简单的说就是,你自己怎么做,别人就会怎么看你。最后,评价已经固化,你自己也会这么评价自己。
我的意思是,你可以提前帮孩子查一查单词听写,课文背诵什么的,这样孩子在课堂检测中,就不至于落到最后。就不会被老师,同学,家长给判定了等级。最后形成了自我评定,就很难改变了。
同事很惊讶地看着我说:“为什么要我管她呢?我总觉得这都是小事,还不值得我出手,小事她自己解决,等到有大事时我再出手也不迟。”
我也很惊讶地看着她说:“她还小啊,为什么你不管她?我总觉得只有小事才是我该出手的时候,我只能保证督促她小事做好,真正的人生大事,她应该自己选择,自己决定。”
最后,她无语。我也无语。
那时候,我心里总存着一种疑惑,也有隐隐的担忧。
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到底我们两个,哪个对,哪个错?
孩子还没长大,结论尚未形成。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两个孩子都进入了中学。
同事的女儿,成绩中等,不注重学习细节,变得有些孤僻,和妈妈的沟通,也有了许多隔阂。从吃饭穿衣,到活动学习,同事经常很苦恼地诉说一些和孩子之间的争斗。
而我女儿相对阳光,成绩优异,三观很正,和妈妈的沟通非常顺畅。
也许将来还会有许多变数,也许两个孩子将来还会有许多变化。但就目前来看,我在育儿路上的幸福指数,一定是比我同事的幸福指数要高的。
联想当初,虽然暂时没有定论,但不能不说,妈妈的观点,就是孩子的起点。
祝愿~孩子的将来都会是顺利平安充满阳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