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一样的故宫 不一样的文物

不一样的故宫 不一样的文物

作者: 果昊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6-05-12 09:36 被阅读35次

    以前曾经去故宫参观过一次,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未完全开放的故宫对我来说,依然是神秘未知的,那些珍贵文物对肤浅的我来说,依然是无法跨越的陌生感、距离感。直到观看完系列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在我的心里才更亲近了一步,那些文物也变得鲜活生动起来,仿佛有了生命一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和传奇的经历。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的是文物修复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文物修复专家的修复过程和心得感受。它让我们明白故宫里陈列的一件件文物,即使看起来并不那么完美,也许都是文物修复专家心血的结晶,修复前它比你想象中的更加残破落寞。也正是由于文物修复专家的努力,那些尘封已久的文物才得以重见天日,重新焕发往日的风采。

    文物修复虽然有更多机会接触稀有的国宝,但这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这需要你的耐心,能够坐得住,沉得下心来;需要细心,用柔软的布料、轻巧的小刷子一点点擦拭、除尘;需要专心,专注用心地学习、研究、调试。文物修复不仅仅是体力活,它对你的历史修养、审美能力和知识结构有着更高的要求,需要懂得各项材料的区分及物理化学反应,需要掌握调色配色的技巧,缺失破损的部分需要想象力和美学之道的弥补。

    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忌创造性的修复与改动。为了得到理想的材料配件,文物修复师们常常需要自己炼漆、缂丝、调制浆糊、打磨嵌片。文物修复是一项古老的技艺,为了避免不可逆的损失,那些充满了智慧的技巧、工艺、经验往往采取师徒传承的方式代代流传,一代代地继承并丰富完善,加以改进。

    对于文物修复师来说,修复文物的过程并不是枯燥乏味的,而是好像在和数百年前的人对话,通过精美的文物探寻文物创造者的制作工艺,循着细微的痕迹感受代代修复师的心血。修复文物的过程也像是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投入精力、时间、热情,融入个人的理解和情感,感受、体悟,以自身来观物,以物来观自己。

    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是比较特别的,书画的载体多为图纸、绢本,不如青铜、陶器那样容易保存。千百年过去了,多少书画精品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中,如今我们还能欣赏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展子虔的《游春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实在是一种荣幸。正是有了那些修复者、临摹者、摹印者,一批批书画艺术品才得以流传至今,风采如初。

    《我在故宫修文物》不仅帮助我们走进了故宫,走近了国宝级文物,给我们上了一堂堂历史课、工艺课、美学课、哲学课,还让我们看到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今天,还有那样一些怀揣历史使命感的人教会我们什么是匠人精神,什么是执着与坚守,带给我们满满的感动、鼓舞、指引与思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一样的故宫 不一样的文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jeu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