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云:“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补不足以奉有余”。
从古至今,便有了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社会现象。那为什么穷人会在不断的贫穷中一直循环呢?穷人应该如何打破这种循环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
1
贫穷的循环
案例一
在印度的一个邦,1983年时大多数家庭每人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足99美分,但他们仅有67%的支出是花费在食物上,并没有通常想象的那么高。穷人并没有把所有钱都用来买吃的。而且,后来当这个邦的工资上涨,穷人有了更多的钱之后,他们也并没有去买更多的主粮、为自己增加更多的热量,而是选择购买口味更好、价钱更高的食品。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随机选定一些贫穷家庭,以低价卖给他们主粮。按理说,价格越低,这些家庭应该买得越多,然而事实恰恰相反。这些获得粮食补贴的家庭,选择购买更少的主粮,但买了更多的鱼和肉。换句话说,他们进行了“消费升级”。甚至人们往往节衣缩食也要购买一台电视机,或者存很久的钱来为孩子办一场婚礼。为什么呢?
案例二
在肯尼亚,只有25%的农民每年使用化肥。扣除购买化肥的成本后,农民可以增加70%的纯收益。那么,为什么大部分的农民不去买化肥呢?答案是,到耕种季节时,大部分农民手上没钱。那为什么农民不在上一个收割季之后,就立刻购买化肥?答案是,那时候化肥店一般还没有进货。于是农民只好等到下个耕种季再买化肥。但这时候,钱已经用到了各种“突发事件”上,没钱买化肥了。
案例三
在印度金奈市,有很多穷人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小贩们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进1000卢比的货,然后加价10%出售。当天卖完之后,他们能得到100卢比的利润。但要注意,其中大部分的小贩拿不出1000卢比的购货款,这笔钱是等于是批发商借给他的。所以在他们赚到的这100卢比中,还得拿出一半,也就是50卢比来支付利息。每天都是如此。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些小贩不自己存1000卢比来进货?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支付每天50卢比的利息,他们的纯收入可以立即提高100%!也许他们为了生活没钱可存。
有慈善机构希望帮助这些小贩,给他们1000卢比的启动资金,认为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小贩的贫穷问题了。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5%的日息。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并不是小贩们拿到钱就不干活儿了,或者把钱挥霍掉了。而是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突发事件”:家里人生病,亲戚结婚,房屋漏雨需要维修,等等。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小贩们自然而然想到,可以动用这笔运营资金来解决问题。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上面的三个故事是联合国、世界银行等组织对非洲贫困区域进行扶贫时记录的真实案例。不仅仅是在非洲,世界各地的贫穷地区都有类似的现象,许多贫困者陷于这种恶性循环之中,难以改变。
2
贫穷的本质
我们来解释一下上面的故事中贫穷者的行为为什么会让自己一直陷于贫困的漩涡中。
案例一中穷人在工资上涨过获得补助之后,并不会全部用来买吃的。他们会进行消费升级或者娱乐享受。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我们常常认为人要满足低层次的生理需求,然后才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但通常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是同时存在的,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侧重会不自主的发生不同程度的转移。人们往往会享受当下,满足暂时的需求。
案例二、三中的穷人们每天都在应对生活中的突发情况,导致他们根本存不下钱。而小贩们通过买卖每天都有一定的收入,但为了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他们会随时动用这笔用于买卖的资金,导致他们一直陷入贫穷的陷阱中,完全没有精力对未来进行长远规划。
这些穷人都是为了满足暂时的需求,舍弃了长远的规划,从而失去了对未来的把控。
长期的对未来没有控制感,这便是贫穷的根源。
3
如何打破“贫穷陷阱”
我们从系统的思维来寻找方法。每个人都可以作为自己人生的企业家,而我们的人生和生活就是我们每个人必须要经营的“企业”。
企业家的任务:1.设计并维持推动企业的发展的成长引擎。2.及时遇、防范并解决企业中不可避免的各种问题。
我们主要说明如何设计并维持“成长引擎”,这是打破贫穷陷阱的关键。让我们的人生进入良性循环,并在时间的复利中成长,这就是我们人生的“成长引擎”。
首先,能够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思维,在可能的条件下,学会把有限的资源投资在未来更重要的(可以让自己改变)事情上,并坚持做下去。正所谓流量改变存量,存量改变世界,这便是真正的突破。
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需求,了解我们需求背后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否为必要需求,可否延迟满足进而把资源投资到未来更重要的事情上?
比如买车,汽车当今比较普及,但也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许多人都有买车、换车的想法。有的人因为开车是他们的工作,他们需要让自己的车更舒适安全;有的人因为工作离家远需要开车来节省时间;有的人则是因为看到身边的人买车,虚荣心在驱动。对最后一类的人完全可以考虑把有限的资金投资在对自己来说未来重要的事情上。
最终,认知并不等于行动。我们不但需要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事,还需要及时行动,通过一些手段或者激励措施养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只有做到这些,对未来产生一种控制感,才能彻底改变贫穷者的生活态度。
最后的话
穷人无法让自己的生活进入良性的循环,进而无法掌控未来,这就是贫穷的本质。
如何打破贫穷陷阱?
提升认知,做对的事情;正视需求,做对的选择;改变行为模式,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希望人人都不在贫穷陷阱中挣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