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分享之前,一如昨日,会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先思考
1、你对孩子的长远期望是什么?
2、你怎样描述孩子将来会变成怎样的人?
3、你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什么样子?
这也是科恩在他的工作坊中针对家长展开调查会首先提出的三个问题。
💕在作者科恩的这篇序中,从提问父母对孩子的长远目标作为启发,到引导反思我们,日常关注孩子“短暂顺从”的行为,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实现“长远目标”。同时指出了市面上很多的育儿书籍,大多意在教会父母如何训练一个顺从的孩子,却并未提及,这样的育儿方式,从长远而言,对孩子的个人发展意义何在。
💕科恩会提出,如果说这个孩子“很好”,你对于“很好”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听话?乖巧?不惹麻烦?……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评价好坏就是他们不给我们带来的麻烦,给我们带来了荣誉(比如其他人向你夸奖说你的孩子真好,你教育的真好)。如此很好的孩子,是真的好吗?
与很听话的孩子是否好相应的一个调查,由致力于研究亲子依恋模式的马塔斯等心理学家得出结论:一个心理健康的幼龄儿童并非“自动服从母亲所有指令的儿童,而是在被要求终止玩耍和被要求清理玩具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服从、但渐渐与母亲建立合作的儿童。
科恩会提醒我们,“既然家长意识到了孩子不能”受人摆布”,我们就必须教育他们“独立思考、不受他人的(包括成人的)想法左右。”有很多青少年在幼年和童年时期表现的那么听从家长的话,但进入青春期后就变了,实质上他们并未改变,只是从听从父母的话,变成了听同龄人的话,他习惯了听别人,他一直没变。
💕这篇序言中,科恩还提出了什么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的育儿观?当我们的把焦点放在孩子有何种行为时,对应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管理和训练他们,很多书籍在满足父母要求孩子听话的需求,却忽略孩子的需求和发展规律,无视他们如何看待强迫他们听话的人,是有效的育儿观吗?
我们想培养一个富有创意的孩子,当孩子拿着碗筷演绎音乐会时,告诉孩子碗筷只可以用来吃饭,只能放在桌子上,不可以放在地上,当孩子提出不同想法时我们依然坚定的表达这一话术并进行着我们认为必须的行为训练时,我们还能达到这个长远目标吗?
💕序言中还提到了“纪律并不能帮助孩子自律”,强迫孩子内化我们的意愿和价值观,看上去她做到了,成为了一个自律的孩子,但这其实是更加严重的“顺从”。确保孩子内化我们的价值观,并不等于帮助孩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这会阻碍我们将孩子培养成独立思考的人。
孩子是孩子,我们是我们,她们不是我们的延伸。
💕没有人可以预估到自己遇到的孩子是什么样子的,所有的父母都会遇到育儿的压力,养育孩子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我们急迫着想要解决当下那个拼命和我们反抗的孩子,第一反应就是镇压他,忙碌的工作和琐碎的生活会让我们失去思考的时间。但当孩子睡下,你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时间,拿起这本书时,希望你从书里找到了不单单是从对孩子的“管制策略”转向与孩子“并肩协作”,而是,真的找到了如何培养一个“很好”的孩子的方向,真正意义上的。
💕回到今日的思考,我想分享的是
我当然会有我的期待:成为一个有幸福力的孩子:能感知幸福、能创造幸福、能分享幸福。
每一位父母的愿景都很好,可是最终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是孩子说了算。
当我们纠结于孩子这次字写的很难看,就担忧到她将来学习态度出问题,成绩会很差,生活会失败等一系列的担忧时,就是在用我们自己的美好期待来“欺压”了这一刻的我们。而我们需要的是看见这些字中有写的好的,这些字中有每一次在进步的,这些字被写出来的过程,就是孩子在努力的过程。
请不要因为担忧还无法切实看见的未来,就毁了这一刻我们可以亲密相处的时光。
这一刻,当下,包括了我们的行为、情绪、需求。看完整这一刻,你便无需为未来担忧。做我们在这一刻,可以做好的,真正意义上的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