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大概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看这本书。
从前读历史,更多把它当作一个故事,但是这样一本历史读物,不同于以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它没有详细的具体情节,突破了传统的叙事手法,把中国历史置于全人类的大背景,从王朝更迭的政治,经济,文化演变,从旁观者客观的角度去体会中国人的思想情感。
读过金文京的三国志的世界,读过斯诺的红星闪耀中国,再到这本哈佛极简中国史,让我觉得从外国人的独特视觉看中国历史,有一种更清晰和更客观的观后感。
书名用了最流行的极简这两个字,在倡导极简生活的当下,我们的耐心和专注度都大打折扣,书架上越是厚重的书越是无人问津,所以这本只有280的书的篇幅确实是极简的。全书用了五个章节,从人类的起源到百家争鸣,从最早的帝国秦汉到帝制时代的高峰隋唐宋元,从晚清的覆灭到步履蹒跚,探索出路的近代中国,作者用他者之眼全景展现。
每一章的篇幅不长,可是它竭尽全力建立了一个编年框架,在关注王朝统治的同时,也对跨越朝代界限的社会,经济,文化给予关注。在这个极简的大标题下,能够做到如此详尽,全篇全无空言。
比如书里会带着读者去思考:王朝兴替是怎么体现儒家道德的合法性?佛教在中国是不是取得了基督教之于罗马帝国同等意义的胜利?它也客观的评价中国意义的“君子”相比英国的“绅士”更有内涵。
还有我记忆犹新的它深刻的去剖析清朝的封闭,清朝之所以闭关锁国,是因为对自身文明丰富性的欣赏,以及几千年来稳如磐石的核心政治制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在信仰如此内在化的情况,无法产生工业革命,而且它的论述并不是空洞的个人见解,在这一章就陈列了乾隆致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以及林则徐写给维多利亚的国书······
文字的记载是抽象的,在任何社会,文化或稳定是亿万人的情感和行为的综合结果。所以要想面面俱到的通过文献来讲中国历史,就像要完成一幅有很多遗失碎片的拼图。像易中天老师所说,学历史有三个角度,相对于站在当代和自己的角度,要想以过去的视角看历史更难。
但是我们依旧读历史,因为可以窥见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历史书写他们,有血有肉有烟火气,他们照亮了历史,我们与之有着同样的希望恐惧,喜悦和忧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