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斯坦福监狱实验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背景:被试均为男性大学生,时间在暑假期间,地点斯坦福大学校内,奖励金15美元/天
议题提出者:邢若菲
议题:
N11001
在面试时,主试问每个人愿意选择做囚犯还是狱卒时,所有人均选择做囚犯,并且答案
各不相同,例如:
1认为自己性格不适合做狱卒
2没有原因就是不想做狱卒
3感到做囚犯听起来更轻松一些
4认为没有人会喜欢警察(后面出色的狱卒韦恩面试时的解释)
最后,选择每个人身份的是随机概率(抛硬币)
在津巴多对实验中的狱卒人选们宣布选择他们的原因是他们具有的适合做狱卒的优秀品质
时,照片中是每个人的反应。大部分人有一种被评为精英的荣誉感。
但是请注意左一。这位被试从这个镜头开始就已经显得没有角色认可。
思考1. 匹格马利翁效应在这里是否存在?(请百度匹格马利翁效应)
2. 内组织的形成从这里便开始了。从后面剧情推进可以看出每个人在对自己的内群体和外
群体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这种完全随机的内群体组成为何能让群体快速认同彼此?
3. 为什么每个人主观意愿上都选择了做囚犯?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囚犯还是狱卒?为什么?
N11002WHO AM I?
津巴多对同事解释为什么要给被试穿囚服时说:we trying
to strip away their individuality. Make them uniform, feminize them. Take
away all the things that make them them.
当我们被拿掉了自己能显示个性化的物品,剥离了属于我们的社会关系之后,我们是谁?
这个问题,千与千寻里也有相同的思考。在婴幼儿被拐卖后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继续成长也
会有这样的问题(这是不同的情况吗?)那么,设想我们自己被带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物品,并被更改了名字,我们保留下来的到底是什么?
当我们的社会角色被重新设置,扮演了囚犯或者狱卒的角色,我们是否会主动去迎合社会期待
并为该社会角色的无形机构服务?比如出色的狱卒韦恩,他的行为是在本能地为监狱这个
机构服务?还是他自己的本性?二战时德国纳粹的行为和电影中的韦恩有相同的原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