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一本书,却不记得讲什么?
美剧看了一箩筐,英语还是没长进?
公众号、指导书、牛人贴,一个都没落,却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这不正是自己苦恼的问题吗?
初次拿到《学习之道》这本书,就被前面的几句话深深震撼。这种典型的低质量学习症状久久不能治愈,为此焦虑的状态也持续了很久。这次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如获至宝。这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提供最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作者芭芭拉 奥克利(Barbara Oakley),现为工程学教授,本科专业(居然是)俄语。少年时期连钟表的指针都看不明白,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因此热爱文学。职场生活的改变,不得不学习大量新鲜知识,甚至是头疼的数学知识。放下工作,回到学校,竟然学成了工程学博士,后留任教授。在MOOC、Coursera上开创最受欢迎的学习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数十万人报名。
今天先从从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来阐述学习之道其中的一道。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让我们先玩儿一个游戏,左图是专注模式,就像一台排布紧凑的弹球机;右图是发散模式,就像一台松散的弹球机。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一)专注思维VS发散思维在脑力“弹球游戏中”,小球代表一个想法。
在专注模式的思维过程中,小球在上方弹来弹去,却始终与下方的思维遥不可及,因为小球途径的上方是你曾经思考过的老路,在专注思维里,你下意识的就走进了老路,而忽略了全新的思维。
在发散模式的思维过程中,小球则穿越了更广阔的路径,发散思维让你无法专注某个特定问题,但它可以让你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
为什么要有两种思考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两种思考模式?这与生物演化有一定关系。脊椎动物要想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就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让我们用一只鸟举例:小鸟在啄食的过程用,一边啄食,一边还要警惕是否有老鹰出现。处理这两种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大脑半球集中注意力啄食,另一个则注意巡视周围环境的危险。只有这样,生存下去的机会就大了。看上去就像是不停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子里的小鸡啄米时的情景,啄一口米,抬头看一下天,老人们都说这是小鸡在感恩上苍给它食物。现在看来,是不是小鸡也在两种思维中不停转换呢?
这与人类大脑的运转方式相去不远。我们的大脑左半球更擅长处理富有逻辑性、高度集中的问题,大脑右半球则更善于处理情绪或沟通的问题。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大脑两个半球同时参与。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转换
专注模式是学习的基础,例如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两门学科中的概念过于抽象,这种抽象性会让思维小球变得软绵绵,首先要专注模式打头阵,经过不断重复练习,让小球变得坚硬,才能恰到好处的弹出去。
当我们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溜开一会儿。
「下面这个图可以练习一下思维的转换」
《学习之道》读书笔记(一)专注思维VS发散思维两种模式切换帮你掌握知识
人在休息的时候,发散模式仍然在后台工作,放松时也在学习,这简直再划算不过了。但不能只靠发散模式获取知识,首先要借助专注模式来调动全部注意力,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模式奖励一下自己,例如:慢跑、淋浴、听音乐、冥想、睡觉……但是像打游戏、上网、聊天、发短信…等等最好适可而止,因为这些可能会把你拖到更专注的状态。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总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思考中,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人在清醒的时候,大脑会释放有毒物质,这个时候最好的缓解方式就是睡眠,睡眠过程中脑脊液可以洗掉毒素。睡觉时,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加固这些神经模型。同时,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当然,只有专注模式下知识的种子扎了根,发散模式才能开花结果。
想一想我们平时在学习工作中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难题,这个时候干脆就躺到床上,在睡前或醒来的第一时间记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避开思维定式
“定式”可以理解为先入为主,定式效应就是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往往会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使我们从中解脱,找到新的思路。专注模式下的思维小球撞来撞去,却总是离正确答案很远,在专注模式下,拥挤的弹柱影响着你的思维飞跃到新的位置,而那里可能才是答案所在。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处理某个熟悉的问题时,总是接受大脑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往往来源于我们曾经的经验、判断。然而,新的问题和曾出现过的问题有差别,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会有碍于我们另觅佳径,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
自制力强的人往往很难从专注模式中抽离出来,他们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中。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被一个问题难住,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同周围的人沟通,听听别人的建议,向导师请教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我们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牢固的神经结构就能建立起起来。
读完一本书,却不记得讲什么?
美剧看了一箩筐,英语还是没长进?
公众号、指导书、牛人贴,一个都没落,却还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这不正是自己苦恼的问题吗?
初次拿到《学习之道》这本书,就被前面的几句话深深震撼。这种典型的低质量学习症状久久不能治愈,为此焦虑的状态也持续了很久。这次像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如获至宝。这本书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跨学科解读学习的原理,提供最全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
作者芭芭拉 奥克利(Barbara Oakley),现为工程学教授,本科专业(居然是)俄语。少年时期连钟表的指针都看不明白,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因此热爱文学。职场生活的改变,不得不学习大量新鲜知识,甚至是头疼的数学知识。放下工作,回到学校,竟然学成了工程学博士,后留任教授。在MOOC、Coursera上开创最受欢迎的学习课“learning how to learn”,数十万人报名。
今天先从从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来阐述学习之道其中的一道。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让我们先玩儿一个游戏,左图是专注模式,就像一台排布紧凑的弹球机;右图是发散模式,就像一台松散的弹球机。
在脑力“弹球游戏中”,小球代表一个想法。
在专注模式的思维过程中,小球在上方弹来弹去,却始终与下方的思维遥不可及,因为小球途径的上方是你曾经思考过的老路,在专注思维里,你下意识的就走进了老路,而忽略了全新的思维。
在发散模式的思维过程中,小球则穿越了更广阔的路径,发散思维让你无法专注某个特定问题,但它可以让你离解决问题更近一步。
为什么要有两种思考模式
我们为什么要有这两种思考模式?这与生物演化有一定关系。脊椎动物要想生存下去并繁衍后代,就要面对两个主要问题。让我们用一只鸟举例:小鸟在啄食的过程用,一边啄食,一边还要警惕是否有老鹰出现。处理这两种任务最好的办法就是一个大脑半球集中注意力啄食,另一个则注意巡视周围环境的危险。只有这样,生存下去的机会就大了。看上去就像是不停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村子里的小鸡啄米时的情景,啄一口米,抬头看一下天,老人们都说这是小鸡在感恩上苍给它食物。现在看来,是不是小鸡也在两种思维中不停转换呢?
这与人类大脑的运转方式相去不远。我们的大脑左半球更擅长处理富有逻辑性、高度集中的问题,大脑右半球则更善于处理情绪或沟通的问题。无论哪种模式,都需要大脑两个半球同时参与。
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转换
专注模式是学习的基础,例如在数学和科学的学习过程中,由于这两门学科中的概念过于抽象,这种抽象性会让思维小球变得软绵绵,首先要专注模式打头阵,经过不断重复练习,让小球变得坚硬,才能恰到好处的弹出去。
当我们要发掘新点子,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最初的专注,也需要给注意力放个假,让它从眼前的问题溜开一会儿。
「下面这个图可以练习一下思维的转换」
两种模式切换帮你掌握知识
人在休息的时候,发散模式仍然在后台工作,放松时也在学习,这简直再划算不过了。但不能只靠发散模式获取知识,首先要借助专注模式来调动全部注意力,在紧凑的专注模式后,利用发散模式奖励一下自己,例如:慢跑、淋浴、听音乐、冥想、睡觉……但是像打游戏、上网、聊天、发短信…等等最好适可而止,因为这些可能会把你拖到更专注的状态。
人的精神和意志力总是有限的,在特定的思考中,会消耗更多的能量,而人在清醒的时候,大脑会释放有毒物质,这个时候最好的缓解方式就是睡眠,睡眠过程中脑脊液可以洗掉毒素。睡觉时,大脑也会回顾需要掌握的知识难点,一遍又一遍加固这些神经模型。同时,充足的睡眠能够提高人们解决难题、理解知识的能力。当然,只有专注模式下知识的种子扎了根,发散模式才能开花结果。
想一想我们平时在学习工作中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难题,这个时候干脆就躺到床上,在睡前或醒来的第一时间记下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想法。
避开思维定式
“定式”可以理解为先入为主,定式效应就是死盯着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决问题时陷入僵局,往往会成为学习的绊脚石。切换到发散模式可以使我们从中解脱,找到新的思路。专注模式下的思维小球撞来撞去,却总是离正确答案很远,在专注模式下,拥挤的弹柱影响着你的思维飞跃到新的位置,而那里可能才是答案所在。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处理某个熟悉的问题时,总是接受大脑的第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往往来源于我们曾经的经验、判断。然而,新的问题和曾出现过的问题有差别,在思维定式的影响下,会有碍于我们另觅佳径,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
自制力强的人往往很难从专注模式中抽离出来,他们更容易陷入思维定式中。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被一个问题难住,最好停下手中的工作,同周围的人沟通,听听别人的建议,向导师请教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让两种模式有足够的时间各行其是,我们才能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牢固的神经结构就能建立起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