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久前就应该看过的电影,每次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都会因为它的名字顺手翻过去。
肖申克的救赎,听名字实在是像一篇大慈大悲讲通天大道理的故事,一通满嘴仁义之师的叙述确实让人望而生怯,倒也不是讨厌所谓的仁义道德,而是如果仁义道德以这样的方式丢给你,就像是塞给你一块油晃晃肥肉,即便有再多营养,也会让你腻到不愿多看一眼。
如此没有吸引力的名字,在我熬夜到凌晨一点半才看完,却依旧意犹未尽,事后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名字。据说台版的叫激情1995,相比之下还是感谢内地的翻译君们没有给我吐槽的机会。
01
整篇缓慢的进度,平静的叙述,故事就像真正在生活中发生一样,没有激情,没有英雄。
就像瑞德叙述安迪被姐妹花欺负时一般,“我很想说姐妹花最后放过了他或者有英雄出现救了他,但是,并没有”,安迪就这样过上时而被凌辱的监狱生活,一直到他帮狱头解决了税务问题换来小小的庇佑,那个该死的变态可以在轮椅上度过他省略号一般的下半辈子。
记得瑞德一帮狱友坐在屋顶上喝着因为安迪得到的啤酒一幕。导演将背景渲染的很美,夕阳微黄,轻风晚霞,几个朋友就地而坐,如果不是狱服谁也不会想到这是发生在监狱里故事。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奢侈了,也许只有这一刻他们真的忘了自己的身份,自己的曾经,暖暖橘红的霞光如圣光让他们沐浴其中,或许这也是基督徒想象中的天堂,没有罪恶,没有歧视,没有烦恼,人们回到生命最初的状态,善良而美好,平静而惬意。
02
电影里最让我久久不能忘却的是老布鲁克斯要离开的那一段,瑞德说的对,老布鲁克斯大半辈子全部在这种体制化的生活里被潜移默化了,即便围墙外面再美好,他也没有任何向往。在肖申克监狱,他是个有修养,有文化的图书管理员,狱友们都熟悉他,他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地位。
可是在围墙外面他什么也不是,甚至他没办法跟围墙外的人沟通,没办法活下去。老布鲁克斯害怕到用刀架在狱友脖子上,但他毕竟不是恶魔,即便再颤抖也没下去手。
狱中的他就如同墙外的普通人,平平淡淡快要过了一辈子,却要被送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即便他几十年前曾生活过的,这个复杂而痛苦的心理他几十年前也曾体会过一次,但,那毕竟是几十年前,他还年轻。
人,越活越平静,越老越看淡,这仿佛是人们的共同认知。但我们似乎也忘却了其中重要的一点,人,越老也越不易改变,越老也越脆弱,脆弱的像个孩子,一切风吹草动同噩梦般惊醒。一片凋零的秋叶也能撞破内心的堤岸,情感如洪,一泻千里,溃不成流,随之埋头抱膝,呜咽不止。
最后,老布鲁克斯还是选择了离开,离开了墙内,也离开了墙外。多年来渴望的自由已经拥有,结局并不美好,却也没出乎意料,无论他曾有过怎样的歧途,拿他这漫漫的一辈子来还也已经足够了,老布鲁克斯苍老的身体随着麻绳在空中摇荡时,我们能拿出来的只有尊重,他瘦小的身体也没能挡住他最后想留在这个旅店,这个世界的话--“Brooks was here”。
03
体制化被时间不断冲刷带来的影响远不是这简单的三个字能体现的,老布鲁克斯出狱前异样的那天瑞德还一直很清楚自己向往自由,他还会向往墙外的天空。
这一切到了安迪逃狱后自己漫漫刑期快结束时他一样感受到了不安,就像当初的老布鲁克斯,这种变化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漫漫滋生发芽,愈发壮大,在某一天破土而出,便再也无力按捺。量变引起的质变,也不仅仅是一句话。如果不是安迪在越狱前要了他一棵树下的承诺,“So was Red”将真的会变成瑞德最后的写照。
04
安迪说:“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如他说的一样,长达十九年的狱中他未有一刻停歇,海报背后长达几百米的洞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惊讶能体现的,一种不能言表的震撼,真的有那么一个人花十九年在黑夜里用拇指大的金属小锤凿出一条生路。
回顾安迪这十九年,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计划全是在为了这一天做准备的,包括为监狱长做账,想法之深,思虑之远,忍耐之久无一不到达让人细思极恐的地步。当你了解了这样一个人,在他获得成功时,你就不可能会用幸运来形容他,因为对他来说,这些结果是当然而不是奇迹。
电影的最后,瑞德跟安迪在向往中海滩相视一笑,生活还是需要有希望的,万一实现了呢?哪怕是十九年或者更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