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考研成绩分数出来了,很多朋友和后辈都在说起这个事情,后知后觉来聊一下这个话题。
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四直接考上了211本校研究生,研二专业排名第二名获得直博名额,但是放弃了直博选择进入社会的我,现在的工作只是行业和研究方向挂钩,并没有从事对口岗位,主要是因为性别。
我放弃直博的原因也很简单,看到了当时留校的竞争之后,自觉留校无望,研究生就业也可以去研究所,进不了高校,读不读博士也就无所谓了。

现在有的朋友对于读研这个事情还是很神化,甚至有点我们父辈对于子女读大学那种执念一样,没上过就成了心底的一片遗憾。
于是辞职再去考研的同龄人比比皆是,在我刚参加工作的那两三年之内。有的是对工作或是行业不满意,跨专业考研,有的是对收入不满意,觉得考研可以去一个更高的平台或是收入提高一个层级的。
单位有政策的去考了在职的,没政策的去考了全日制的。但是结果居然辞职后读完毕业之后,曾经本科看不上辞职的单位,现在研究生也已经进不去了,毕竟已经过了三四年了。
在这三四年里毕业了多少研究生,单位又接收了多少,早就饱和了。

今年还有一个朋友30+了也在考,只是考的MBA,目的是为了后面创业做准备。因为大家都说MBA学费那么贵,贵就贵在同学圈子了,现在社会人脉真的也是十分重要且宝贵的资源。
先不说真的能不能把这个资源作用发挥到最大,至少他是目的明确的,他期望收获的东西确实存在在这个因素里面。
期望加薪的那部分人,后面可能也会发现,学历加薪的程度除了一线城市外,有时候甚至比不上一个中级职称,更不要提那些注册类证书。
而转行的朋友们,基本则都要面对本硕专业不一致或是本科学历不符合条件的状况。除了公务员和其他特殊情况,社会上主要还是看第一学历的,因为大家都清楚高考的含金量还是比较公允的。
现在社会上高学历的群体比例真的越来越高,很多时候硕士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普遍的门槛,对于一些偏学术类型的单位,还有大学和医院之类的,学历的提升确实是刚需,因为它已经是最低的敲门砖了。
但是其他情况下,它只是履历里和工作经验一样排列组合的东西。不是说它不重要,只是没有想象中你期待的那么重要,尤其是已经工作了的朋友,回炉再改造,还是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不是那一纸证书。
前几天甚至在网上看到,有一个人晒成绩,硕士考研三战了已经。三年的时间,拿去做别的事情也许已经小有成就了,至少会有一定的收获,可是他工作了三个月就辞职开始考研,考了三次,至今没进复试,真的令人唏嘘不已。

坐标新一线城市西安,高校数量排名全国前三,陕西人也不爱离开陕西,社交圈子里大家都是人均硕士起步,真的太卷了,还是挺希望有一天真正是搞学术的搞学术,大家可以各自为着各自的目标去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