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卑与超越—认识自我

自卑与超越—认识自我

作者: 好山家门前 | 来源:发表于2020-05-11 11:20 被阅读0次

    2020年5月11日 周一 阴

    前言:由人之善恶引发的各种心理学流派

    心理学是认识自我并驾驭自我的工具,也是理解别人的武器,是解决人类思想、行为、情感的科学;而哲学是追问本源,是思考的思考,诸如人为什么活着。

    心理学研究人性,善恶在行为主义者看来,人性之初并无善恶,善恶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若控制环境,就可塑造人;而弗洛伊德说,人性本恶,是自我中心的,是黑暗的,是阴恶的,因此需要压抑,这是精神分析学派的说法,因此它贡献了“我”的三个层次:本我、超我与自我。自我是本我和超我冲突的结果,是平衡的产物,这对解决病人有意义。意识与潜意识的观点也是在此提出,还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原始生活对人类基因的刻写,基因对远古的记忆,如,演讲之前腿软,紧张,这是没法改的);而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人本善,人性发展是积极的,向上的,它会演化成积极心理学。

    一、如何识别自卑情结

    自卑的人一定是显得柔顺、安静、拘束而与世无争的人?不是,自卑感表现的方式有千万种,每个人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他的感觉,可以傲慢自大、可以说话时手势表情过多,可以举止间处处凌驾于他人之上等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

    阿德勒如何看人性?

    每个儿童都追求优越感,这构成了他的人生意义;

    为什么追求,那是因为自卑感;

    对生活的看法不同,追求的优越感方式就不同,构成的生活风格就不同。

    因此改变儿童的看法,才可改变追求的方式,进而才能改变生活的风格,生活才会健康有意义。

    二、自卑与自卑情结

    自卑是什么?是我不行,不如别人的感受,是普遍的人类心理。阿德勒说,全部的文化是建立在自卑心理基础上的,这是由人类的有限性认知决定的。因为人类的有限性认知,我们才会崇拜“主”,孩子因为认知的有限性,才会在儿童期视父母为无所不能的超人。自卑是永久的,是宿命的,是人类发展的动力,是文明发展的动力,因为是一种失衡状态,这构成了心理力量。这是阿德勒的底层逻辑。有三类儿童有自卑感。生来就衰弱或者有缺陷的儿童;从小收到严厉管教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儿童;从小被宠爱的儿童。我们可以对号入座。

    自卑感不等于自卑情结

    自卑感一种存在,但若一直处于自卑,跳不出来就会形成自卑情结。自卑感是普遍的,但自卑情结不是普遍的。自卑情结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退缩、自大、脆弱、凶残等都有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总是对别人的看法反应过度。人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卑导致的,总是借别人怎么看我定义自己。

    三、自卑对于教育学的意义

    与孩子相处,对孩子的评价会影响自我认知,因此,评价要起到帮孩子成长的作用。当然,更要引导孩子利用“借别人看法定义自己”的普遍现象,超越它。

    1、防止自己被他人看法所决定,心理学的学习会赋予我们自由,把别人的观点当成参照,不要固执,不要摇摆,有自己的判断,虽然这有点儿难。

    2、看法不等于事实,别人对我们看法也不一定是事实,因此要透过看法触摸事实。

    3、每个人都是自我中心的,你在别人心目中没那么重要,不要总是耿耿于怀。

    4、你在乎什么,你的生命焦点就在哪里。我们要把生命焦点放到高处,放到外部,放到最高的境界:忘我,有所成就,成为自我。不要表白,不要解释。

    5、若要在乎,也要在乎比你强的人,在乎高价值信息。运用认知疗法,避免大多数人的错误,意识到自卑情结,最好的反应是承认它的有限性,借助高人,让自己一天比一天好。

    6、要反本能,怀着喜欢的心情,看待别人对你的批评,自我解读,变潜意识为意识,用心理学工具进行自我调节。这是自我强大的过程。

    四、解决自卑的办法

    1.自欺

    自欺的好处:自欺是寻找虚假的优越感,这也是普通的,有点类似阿Q精神胜利法。欺骗不都是坏事,也是一种保护机制,这包围了我们的幸福感。事实不重要,对事实的感觉才重要。

    自欺的坏处:但若偏离现实,丧失现实感,就变成了病态。如自欺的人会高看别人,也会低看别人,即崇拜他,又瞧不起他。

    我们对牛人的归因是是智商加天赋,其实不是,是牛人优势累加的结果,是长期努力的结果。看明白这一点,我们知道很多时候和家长的工作是帮助家长理解问题,不是解决问题,长期积累的问题,怎么可能一下就解决了?

    自欺的表现:公共场合恐惧症

    公共场合恐惧症喜欢熟悉的环境,不喜欢陌生的地方。如何克服,一生都在克服,但无法战胜。3-5岁形成的东西无法改变,我们能做到的是利用和超越,在有限的环境中利用,反对沉溺书籍,在阅读后要行动,行动会失败,要遭遇现实,在现实的遭遇中接受失败,否则生活只是在幻觉中。

    2.自欺的特殊反应: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说,孩子在3-5岁和青春期两个阶段会出现对母亲的依恋,仇恨父亲,当然是在潜意识中,这是普遍现象。恋母情结的本质是依恋与分离的过程。受到溺爱的孩子,他相信愿望是天生有被实现的权利的,不知道自己也有凭借努力,在家庭范围之外赢得温暖与爱情。成年时期,他们仍然牵系在母亲的围裙上。

    如重大考试掉链子的孩子渴望成功,但又惧怕成功,惧怕成功带来的惩罚,惩罚是一种心理结构,很有意思的现象。还有如贫穷家的孩子潜意识是不敢快乐与自由的,他会有一种内疚感、罪恶感,害怕自由与快乐跟来的罪恶感。这种情绪可以泛化到我们大多数人对体制的依恋。

    四、如何超越

    1.读书——超越可以是心理层面,优秀的自我镜像,不断地自我理解,不断遭遇现实,在现实中超越。哲学与心理学阅读书籍可以实现自我超越。

    2.耐受力的提升———也可以是本质上的超越,即对根本问题的本质思考。人的秘密不在于俄狄浦斯情结,而在于自身对自由的限制,在于忍受折磨与死亡的情结,提升自我的耐受力,忍受折磨,忍受不愉快,不被恐惧所控制,这就是存在的勇气,这是终极武器极限意味着转机,转机意味着选择,内部持续的阅读,会给予思考的方法,强大内在的思考力。

    3.接纳,修正,改变——超越是自卑是潜意识,自信是意识,意识与潜意识深处的不一致,会增加自我统一性的成本。一个自卑而超越的人最终可能是自信的,而且是高度自信,且是真正的自信;但一个没有经历自卑情结但有游戏情结的创造者,他也是高度自信的,这两者不一样,如同人工与天然,天然并不需要维持。自卑不是否定或排斥,而是与它和解、修正、重新编码,去除妨碍我们发展的部分,同时也需要适度地满足它接纳它,这就是人类生活的意义,朝向某一个人目的是意义。

    核心概念:自卑,自卑情结,自卑与自信,自卑与超越,恋母情结与自卑,学会利用评价。

    自卑是普遍的,自卑情结不是普遍的;自卑与自信是幼儿时期3–5岁教育的重点;自卑不是坏事,要寻求超越的办法,读哲学与心理学书籍,在现实生活中,遭遇问题时,提升耐受力;与自卑和解,接纳,理解,修正。评价要及时,借助“别人的看法”修正自己,完善自己,自我实现,向高人学习,或者不为别人的观点所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卑与超越—认识自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ey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