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的《陈情表》被推为抒情佳篇,南宋安子顺就有"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的说法。《陈情表》的情至真至诚,而表内表外的孝心孝情尤其感人。
一、写作缘由见孝忠之情
《陈情表》是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当时,晋朝刚刚建立,东吴尚据江左,时局动荡,人心混乱,很多有气节的亡国旧臣,不愿和司马氏合作。为得民心,减少灭吴阻力,朝廷采取怀柔政策,极力笼络亡国之臣。李密是蜀汉旧臣,以孝著名,当官也很有名气,所以晋武帝司马炎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而李密忠于蜀汉,不可能在晋朝为官,且李密又不能直说本意,所以只好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理由,上《陈情表》以明志。但李密并不是为说服晋武帝才搬出了自己九十六岁的祖母的,李密对祖母的孝早已闻名天下,这在《陈情表》中也是最感人的,晋武帝御览之后,也是深受感动。所以《陈情表》作为抒情佳篇,抒发的是忠于蜀汉之情,孝敬祖母之情。
二、对父母祖母孝情感人
我们很多人往往侧重《陈情表》中李密对祖母的孝,因而忽略李密对父母的感情,或者只把它看作李密是在借此陈述自己从小历经的凄惨遭遇。其实李密在文章开头就作了饱含感情的陈述:“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自己出生才六个月,父亲就离他而去,父亲是什么样子都不可能有印象,但李密称其为“慈父”,而且与“孩”相对。李密一定不知多少次地想象过自己的父亲有什么样的音容笑貌,什么样的言谈举止,甚至想到父亲要是活着的话一定很慈爱,对他的身体羸弱的“孩”一定充满父爱。谈到母亲,李密又巧妙用典,写出母亲改嫁的不得已,体现了李密对母亲的宽容与理解。一个经历了孤苦伶仃和疾病苦难童年的人,四十四岁时对从小离开自己的父母竟有如此的情感,实属罕见,也十分可贵。这是李密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使然。李密对祖母的孝是《陈情表》的主旋律。李密幼年丧父,四岁母亲改嫁,九岁得软骨病不能行走,是祖母“悯臣孤弱,躬亲抚养”。再加之缺亲无故,家境清贫,李密这颗幼弱根苗的成长,饱醮着祖母的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多少矜悯之情,耗费了祖母多少操劳之力!李密如何才能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在祖母“夙婴疾病,常在床蓐”的时候,李密即便“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也难报答祖母。现在又一艰难抉择摆在李密面前,李密又如何能舍弃祖母而去追求高官厚禄?“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肺腑之言表达的是肺腑之情,着实感动人心,即便没有朝廷征召又紧紧追逼一说,也足以催人泪下。
三、“表”外孝情也令人感动
李密早已以孝敬祖母闻名天下。《晋书·李密传》说:祖母有疾,他痛哭流涕,夜不解衣,侍其左右,膳食、汤药,必亲自口尝然后进献。正是如此,晋武帝在实施“以孝治天下”治国方略,欲怀柔天下,以得人心时,很自然地就看上了李密这个典型。但晋武帝没想到的是,李密又以孝敬祖母为由上表请辞,而表文又是字字生情,句句含情,以致武帝自己也被打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李密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李密赡养祖母的费用。此时,已不是李密一人的孝行、孝情,它已扩展成皇帝朝廷、郡县乃至天下官员百姓的孝行、孝情。千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孝的传统就是这样发扬光大的。
《陈情表》堪称“情”表,其孝情尤为感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