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及小原国芳曾说:“真正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把孩子当作孩子尊重,使他们在身体方面、精神方面都得到发展,具有将来能够作为一个真正的大人、作为一个真正的人生存下去的素质。”的确,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就是为活生生的个体服务,教育的终极的目标就是为了每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成长,使每个生命绽放应有的光彩。苏霍姆林斯基在《致未来的教师》中就明确指出应该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而且要把这个原则视为最为重要和最主要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也做到了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了这个原则。
一、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教师面对的就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学生都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我们的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此为出发点,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政涛说的:“请善待你的学生,不要辜负了他们的纯真与纯粹,不要辜负了他们投向你的充满信任的眼神和期待,不要辜负了这些走到你身边,交到你手上的生命。这是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也是对教师的命令,不容更改,必须服从。”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动力,只有学生具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才不会成为负担,而成为学生的自觉主动的行为。作为教师,在教授学科知识之前,必须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否则,再好的教学也只是你讲你的,与学生无关。书中指出:“促使儿童学习,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使他刻苦顽强地用功学习地最强大地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感。”书中的阿辽沙正好就是一个反例,教师不但没有激发起他的学习兴趣,反而使他产生了抗拒和厌恶,这对他的学习生涯来说是具有毁灭性的作用的。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请你像怕火一样避免这样的事情。的确,学习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多的是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未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让学生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才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保护学生的学习愿望。目前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孩子上学前,看见背着书包上学的孩子,就哭着喊着要上学。但是直到上了学,才发现学校并不有趣,反而会产生逃学等现象。这是为什么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精心保护学生学习的愿望,为了让学生好好学习,采取了自以为是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很累,学校无趣。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好好学习的这颗种子,在肥沃的土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如埃里克.霍弗所说:“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它创造的不是被动而是自主学习的人。”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的确,教师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现实生活中,很多后进生都是因为自信心的缺失,在他们心里,学习没有任何动力,也看不到自己进步的希望,到后来只能自暴自弃,学习就会越来越差。“即使是成年人,白费的、毫无结果的劳动,也会使他感到羞愧难当和头脑糊涂的,何况我们接触的是些孩子。如果学生从他的学习里期待不到什么成绩,他就会失去对自己的力量的信心,就会变得要么粗暴,要么灰心。”可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师要谙熟于心的教育原则。
五、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都说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大人想象不到的创造力。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天赋、兴趣等各不相同,在学习上会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学习新知识很快;有的孩子理解能力很强。而有的孩子学习起来十分吃力,老师当下讲的知识就是很难学会。此时,就需要老师的耐心辅导,尊重每一个孩子表现出的差异性,相信相信的力量,今天没学会的不代表他永远不会,只是暂时的落后而已。
六、教会学生思考的方式。赫钦斯曾说:“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作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教授学科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判断。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必须教会儿童进行脑力劳动,教会他们思考、观察、理解,从脑力劳动的成果中感觉出自己的精神力量。”
七、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面对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个体,同一的教学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学生。教师必须按照不同的教授内容和对象,就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同一种教学方法,在这个班适合,不一定对另一个班也适合。好的教学方法,一定是和学生的特质紧密相连的。教师就一定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李政涛曾说:“教师怎样看待生命,他就会拥有怎样的生命,他的学生也会因此走向什么样的生命。”面对不同的生命个体,教师就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不同,并用活泼泼的教学让每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