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机缘,我总能接触到外国专著。《做一名高情商的教师》是我用心读的第一本,虽然现在内容说不上来多少,但我依然记得其核心思想,那就是营造高效课堂,这个所谓高效和通常的理解不同,指的是通过老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让学生感到他是安全的,老师是给他以鼓励的,这样学生在课堂,在教室会不自觉地按老师的想法去做,即使老师没有特别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喜欢重要,这是我以前经常忽略掉的。
最近看到了《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外国文字翻译回中国文字总感觉会有文化上的差异,可是当我看了几个片段后,却不自觉地想继续看下去。原来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哪怕多么微小的细节在这些专家身上也会发生,问题学生原来哪里都有,原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中国教育与国外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一样存在。各种各样,师生关系,家校关系,师师关系等等。最近看的几部分:维护良好的声誉,跳出互相指责的怪圈,控制自己的反应,不要被态度消极的同事影响,学会高效地跟家长合作,正确使用社交网络等等,每一部分在我看来都是指明了前行的方向,听到了专家的谆谆教导。其中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要被态度消极的同事影响”,我把他总结为“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向左走,向右走工作几年后的成熟教师到底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岔路口。向左走的老师消极,满腹牢骚,对工作不求上进,日复一日没有任何改变,他把工作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在不影响他的收入的情况下他会尽可能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他的课堂纪律,他的成绩和学生反馈都非常让人担忧,于是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就成为他的借口与挡箭牌。什么学校管理不力啦,什么学生生源不好啦等等。这些固然重要,可是起决定作用的却不是这些。
向右走的老师会选择一条未来更宽广的路,他们研究学生,研究课例,研究课堂,他们把自己的工作看作一项脑力劳动,即使是同一节课,他们也会选择多花时间去准备准备再准备,他们认为课堂是自己的生命在歌唱。他们不会对捣蛋的学生嗤之以鼻,他们会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感化他们,尽管他知道这很难,而且需要较长的时间才会起作用。他们永远对学生充满希望,在学生身上有他们美好的寄托存在。这样的人慢慢会得到同行的认可与好评,这样的人即使在乡村也能用自己的方式谱写教育之歌。
向左走,向右走,在这个重要的交叉路口,一别就是一辈子。所以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就是正确的取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