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个德山禅师轶事
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唐朝四川人。少年出家,用心钻研佛经,尤其通《金刚经》,研习很深。当他听说南方禅宗兴起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心中很是愤慨,为 了南下找禅僧辩论,他离开了故乡蜀国,赶到澧州。
途中,他向茶店里的老婆婆买点心吃。
老婆婆问他:“和尚背的什么书啊?”
德山答:“是《青龙疏钞》。”(这是唐代青龙寺和尚奉唐玄宗诏令为《金刚经》作的疏)
老婆婆问:“它是讲什么的?”
德山说: “是讲解《金刚经》的。”
老婆婆又说: “那我问你个问题,你要是答得出,我就给你点心;你要是答不出,就请走开。 《金刚经》里面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文字,和尚你要点心,请问你要点哪个心呐?”
德山给老婆婆这一问,直落得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出来。
点心,本是口头词语,指用来充饥的糕饼等零食。老婆婆却巧用汉语一字多义的特点,把“点心”的“心”说成是大乘空宗所宣扬的抽象本体。
于是德山想,一个茶店的老婆婆都能问得如此高妙,肯定附近有高僧。他就向老婆婆打听,老婆婆告诉他五里之外有龙潭寺,住持就是龙潭崇信禅师。
德山便按老婆婆指点去参学龙潭和尚。
那天到了龙潭禅院,德山刚到就问:“我早就向往龙潭,可是到这里,潭也不见,龙也不现。”
龙潭和尚从屏风后走出来告诉德山:“你已经到了龙潭了。”
德山与龙潭和尚进行了一番论战之后,就决定在龙潭寺住下了。
一天夜里,他侍立在龙潭身边,龙潭说: “夜已深了,你先退下去休息吧。”
德山就向龙潭道别,掀起帘子往外就走,可外面漆黑一团,德山不得不折转回来,说: “外面黑”。
龙潭便点燃一枝烛火递给德山。
德山正想接过来,龙潭却又把烛火吹熄了。
德山顿时豁然开悟。
德山从此悟出了“明心见性”的南宗妙趣,不再拘泥于佛经。
德山和尚在龙潭禅院大悟之后,起脚赶往沩山禅院参学。
当他一身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法堂上,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四下环顾,说一句:“没人是我的对手,没人。”便走出法堂。
德山来到禅院门口,转念一想,不可过于无礼,于是重整僧家威仪,与沩山住持相见。
德山来到沩山跟前,摆下坐具,认真礼拜,恭敬的叫一声: “老师。”
沩山悠然举拂以示。
德山当即大喝一声,拂袖而去。
德山离开法堂,迈开大步走出了山门。
沩山当晚亲问首座: “今天来的云水僧住在哪里?”
首座回答: “那僧当即就离去了。”
沩山仰天道: “那个僧人今后将在孤峰顶上结草庵,干出呵佛骂祖的事!”孤峰顶即指平等如一,真空无相的悟境。
后来事情果然如同沩山所说,德山经常同弟子们说达摩是老臊胡,文殊、普贤是挑粪汉等等。
一次,德山对弟子们说: “问即有过,不问犹乖。”一个弟子听了,就出来礼拜。德山举起棍子就打了过去。
弟子说: “我才开始礼拜,老师为什么打我?”
德山说: “等你开口再打,就迟了。”并告诉众弟子说: “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无论说得好、问得妙的人还是说得坏、问得笨的人都要挨一顿打。为什么?因为德山说过: “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 ,
心智是什么?用禅宗的话头来说:“说似一物即为错”,心智是活泼、圆融的智慧,不是呆板凝滞的统一答案!用禅宗来比喻心智真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是古今中外无数人都将心智比似一物,到头来只仿佛像盲人摸象一样得到些片面的爪印。
既然无法描述心智的本体,那我们又干嘛费劲讨论这个问题呢?实在是心智太重要!我们都有个经验:往往越是重要的越看不见或藏起来了,犹如DNA,你看不到摸不着更加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地球上的每一个生物都受到它的左右,可以说你我的生死都与之息息相关,须臾不可相离。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生命的繁衍,都是它在掌控。你以为你做的了自己的主,其实你不过是生命这个影子的影子而已。
心智对于我们的人生之重要,犹如DNA对于生命。
正因为人生如此重要,我们给这匆匆数十年的世俗生活安上了各种概念和标准:“成功、金钱、财富、美色、膜拜、崇高、长寿、精英、自我实现......”,好让自己仿佛可以掌控和把握人生。
是否又忘记了追求圆满的人生应该从抓住人生的根本开始呢?而心智就是这个圆满人生的根本智慧。自己生命的根都没有看清,都不能掌握和运用自如,又哪里有圆满人生这一说啊?没有了这个根本智慧,财富、成功的人生也许正如佛陀所说:“片片黄叶之儿啼”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