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七版)【原名:Personality,7th Edition】/ 作者:Jerry M.Burger / 翻译:陈会昌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全书共分为16个章节,包括人格的定义、人格的研究方法,以及人格的六大流派,分别为精神分析理论流派,特质流派,生物学流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以及认知流派,每个流派又详细介绍了其理论模型、应用、评价及相关研究。最后有一章单独作为结语,讨论了人格、文化与性别之间的关系。
第十五章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两个人经历了同样的情境,为什么事后却有完全不同的印象?认知人格理论认为,人格差异是由人们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造成的。
柯特·勒温描述了我们对生活中的重要要素形成的心理表征,以及我们是怎样组织生活空间中的认知要素的。最近,乔治·凯利建立了更重要的认知人格理论,有趣的是,凯利并不认为自己是认知心理学家,但他的理论已经成了现在所谓的“认知”人格流派的出发点。
一、个人建构论
乔治·凯利对人格的探讨开始于对人的一个独特看法,他称之为科学人观点。他说,人像科学家一样,能够不断提出并检验自己对世界的假设。如同科学家试图预测并控制他们的研究对象一样,我们也都想要尽可能多地预测并控制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
为了满足我们的预测需要,我们就会做一件凯利称为模板匹配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与一些透明模板相似,我们会把这些模板套在我们经历过的那些事件上。如果它们相匹配,我们就保留这些模板,如果不匹配,我们就会修改这些模板,让它们下次更适合做预测。
例如,以过去的观察为基础,你可能产生一些关于你老师的假设,其中一个假设是,这是个呆板傲慢的人。无论什么时候见到他,你会收集到更多关于他的信息,并且与你的假说比较,如果假说被 证实,那么你会继续使用这一假说,如果未被证实,则会放弃这一假说,用一个新的假说取而代之。
凯利把这种利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称为个人建构。没有任何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个人建构,也没有两个人会有完全相同的组织建构的方式。这些建构是什么样子呢?凯利认为个人建构是两极的,换句话说,我们把有关的事物在我们的建构中以“不是......就是......”的 形式加以区分。例如,当我第一次见到某人时,可能用诸如友好-不友好,高-矮,聪明-愚笨等个人建构来建立他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只把它分成黑白二色,没有中间的灰色,事实上,当我们用了最初的黑-白建构以后,还会用其他的两极建构决定黑色和白色的程度。例如,当我们确认了某一个不太熟悉的人是聪明的,那么随后我们也会用学术智力-常识智力来继续建构对他的印象。得到关于这个人的更清晰的认识。
怎样用个人建构解释人格差异呢?凯利认为,我们的人格差异大多来自于人们建构世界的的不同方式。比如刚才那个例子,对于你我初次见面的同一个人,你可能会用教养-粗俗,敏感-不敏感,聪明-不聪明这些建构解释他的行为。你与我所处的情境完全相同,但由于我们对该情境的解释有很大差异,我们也就以不同的方式作出反应。因此,我们相对稳定的行为模式是由我们相对稳定的建构世界的方法造成的。
1、个人建构系统
为了对你自己的个人建构系统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你可以问一下你自己,当你第一次遇到别人时,你会注意他们哪方面的信息?你头脑中最先出现的几种想法有可能就是你习惯用来理解他人及其行为的建构。即使两个人有相同的建构,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也有可能是相差甚远。我可能认为某人聪明,但你却认为他并不聪明。进一步讲,两个人的建构还有可能在某一极是一样的,而在另一极却不同。例如,我可能用乐于社交-沉默寡言这一建构,而你可能用乐于社交-令人伤感这一建构。
因此,你和我反应相异,一方面是由于我们所用的建构不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组织建构的方式不同。因此,我们不仅可以运用无数的建构来理解这个世界,而且我们组织和运用这些建构的方式也几乎是无限的。
个人建构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两个初看起来完全不同的人可以融洽相处。依据凯利的理论,我越能理解你的建构系统,我和你就会相处的越好。尽管有研究发现,有相似建构系统的人通常会成为最好的朋友或相爱的恋人,但是相似的建构并不是和谐关系的必要条件。照凯利来说,如果我们在一起相处,我就要预测你解释世界的方式,也就是说,我要弄明白你为什么会说那样的话,做那样的事。
2、心理问题
在心理问题上,凯利不认为心理障碍是由过去的创伤经验引起的,他认为,人们受心理问题的煎熬是由于建构系统的缺陷。过去父母忽略自己的痛苦经历或其他不幸事件能部分地解释为什么人们那样解释世界,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原因。凯利用建构系统出现错误来解释各种行为障碍。
凯利认为焦虑是大多数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个人建构理论中,当我们不能预测将来的事情时,焦虑就会随之产生。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个人建构不能弄清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焦虑就产生了。
问题是,建构系统从来就不是完美的,由于种种原因,当我们试图预测事情时,我们的建构系统偶尔会失效。健康的人会不断的用新的建构取代旧的,不完整的建构。
为什么我们的建构会失败?建构系统经常仅仅由于缺乏经验而不完善。我们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转换适应问题。比如,开始一项新工作,转到一座新学校。最初几天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这也许是因为缺少合适的建构用来处理遇到的新情况和陌生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最终会调整建构,并与新环境有效的互动。然而,偶尔人们似乎不能形成合适的建构,有可能转向心理治疗以求重新认识他们的世界。
二、人格的认知因素
人格心理学家引入了大量的认知因素,用来解释个体差异和个体内心的加工过程。一些心理学家把人格表述为心理表征的复杂体系,有时候称作认知-情感单元。这些认知 -情感单元如下:
(1)编码。对有关自我,他人,事件和情境的信息进行编码,并把编码进行分类(建构)。
(2)预期和信念。对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将要发生什么进行预测,对某种特定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进行预测,对某人的个人效能进行预测。
(3)情感。感觉,情绪,情绪反应。
(4)目标和价值。个体目标,价值和人生计划。
(5)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为了改变和保持个体行为和内部状态的知觉能力,计划以及策略。
根据这个认知人格模型,我们人格系统中的单元之间以及单元与情境之间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行为。行为主义者认为,情境引发行为,而未知和不可知的黑箱代表发生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过程。认知人格理论家承认,通常是情境引发我们的行为,但是引起他们更大兴趣的,是介于情境和反应之间的成分。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心理表征,因为其影响行为,所以两个人对相同情境的反应经常不一样,更重要的是,认知-情感单元的通达性不同,就是说,我们提取储存在记忆里的特定信息的难度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如何解释一个情境以及如何对该解释反应取决于众多认知类别中哪个被激活了。
图式
图式是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织、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假设性的认知结构。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于存在如此多的刺激需要注意,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来理解周围的众多混乱。想象婴儿眼中“杂乱而混沌”的世界,该注意什么忽略什么?幸运的是,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用于区分并注意那些重要事物,忽略其余不重要事物的系统。
图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帮助我们知觉周围环境的特征,当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发生或有引人注目的人出现时,每个人都会注意到。例如,一个2.1米高的人出现时,可能每个人都会注意到他的身高。但是环境中那些不大引人注意的特征,你可能就看不到,除非事先已经准备要加工这些信息。比如,我很少注意一般人的身高,而我的一位朋友却很注意别人的身高,如果用图式来解释这件事,就是她加工这方面信息的图式发展得比较好。由于我用其他的图式加工有关他人的信息,所以我们两对人的印象经常会有差异。
除了帮助我们知觉周围环境中的某种特征外,图式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组织和加工信息的结构。例如,我可以把一条关于我妈妈的新信息合并到有关她的原有信息中,因为我有一个已定义好的“妈妈”图式,而不是散落于其他无关图式中的信息片段。关于“妈妈”的图式为我提供了一个框架,让我在此范围内加工和组织有关她的信息,假如有人问我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就很容易利用这些信息,与回忆那些零散的信息相比,我更容易回忆起关于妈妈的信息。
三、自我的认知表征
我们每个人在个体发展早期就形成了关于自己的心理表征,心理学家有时称这种表征为自我概念。研究者发现,和其他的人格结构一样,自我概念在时间维度上是比较固定的。研究者还发现,自我的认知表征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及如何与周围世界互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是对自我的认知表征,我们用它来组织和加工与自我相关的信息。你的自我图式由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行为和特征组成。因为你生活的每部分并不是同等重要,并不是你做的每件事都能成为你自我图式的一部分。
有关你自己的基本信息组成了你的自我图式的核心,这包括你的姓名,外貌,你和重要他人(例如配偶,父母)的关系等。虽然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图式各不相同,但这些基本的元素几乎可以在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图式中找到。更令人格心理学家感兴趣的是自我图式中的独特特征。
特质概念 ,比如独立或友好,也可以成为你的自我图式的一部分。人和人组成自我图式的元素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加工有关自我的信息也各不相同。正是有了这些自我图式方面的个体差异,我们彼此的行为也就产生了不同。
心理学家是怎样判断自我图式的结构的呢?认知人格研究者运用一些创造性的步骤来验证他们的假设。
这些心理学家特别关注人们怎样知觉和利用呈现在面前的信息。例如,人格问卷中常有这样的问题,“请用‘是’或‘否’回答以下问题:你是一个有竞争意识的人吗?”,对这个问题,有些人回答得既快又肯定,有些人可能要停顿下才能回答出来。根据自我图式的分析,你觉得容易回答的题,是因为你已经有了相应的、定义得很好的图式。假如你对刚才那个问题可以立即做出肯定回答,说明你有很强的竞争图式,并且这个图式已经成为你自我图式的一部分。图式使得他们能够理解问题,立即回答问题,而没有明确的“竞争”图式的人就缺少快速加工这方面信息的能力。
在一项实验中,研究者通过对独立图式、依赖图式和中间型的被试进行测试,发现独立型和依赖型的被试对于符合各自图式的问题能做出快速而确定的回答,而对不符合的回答则需要较长时间。中间型的人对这两种问题做出判断所需要的时间无显著差别。研究者在其他人格维度上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考虑到要快速加工与图式有关的信息,自我图式相应地提供 了一个组织和储存相关信息的框架。这样,我们就可以预测,当人们关于某一主题的图式很强时,他们从记忆中提取相关信息要比从零散储存的信息中提取容易得多。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研究者选取大学生为被试,给他们在屏幕上呈现一套有40个问题的问卷,让被试按“是”或“否”按钮尽快做出回答。题目中有不需要借助自我图式加工信息就能快速回答的问题,还有一些题目与自我图式有关。结束后,请被试回忆刚才那些词,结果显示,与那些以其他方式加工的问题相比,被试更可能记住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信息。研究者认为,这一发现正是自我图式的证据。
2、可能的自我
人的行为不仅受到当前认知表象中认为自己是怎样的人的影响,还受到“我今后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表象的影响。你可能会想象自己将来会有很多朋友,拿到医学学位等。心理学家称这些想象为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是对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的人的认知表象。它包括我们渴望成为的角色或从事的职业,包括人们希望将来具有的品质。
在某种意义上,可能的自我表达了人们的梦想和抱负,也表达了人们的恐惧和焦虑。像其他人格建构一样,可能的自我在时间上相对稳定。可能的自我有两项重要功能:首先,它激励将来的行为。其次,可能的自我可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事件的意义。人们更多关注那些与可能的自我相关的事件,情绪反应更强。
因为可能的自我指导我们很多选择和反应,它们在预测将来行为时很有用。因为可能的自我是我们的目标,恐惧和抱负的象征。
研究者在年轻男性和女性的可能自我之间发现了性别差异。特别是,与男生相比,高中和大学女生很少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传统的男性角色,与男生相比,大学女生很少把数学,理科和工商管理纳入自己的可能的自我。和女生相比,男生很少认为自己会从事与艺术,文化和传播有关的职业。但是研究者也指出了这些性别差异的解决办法,那些拥有对理科感兴趣 的女性朋友的高中女生,和得到同伴鼓励的高中女生更可能形成一个理科方面的可能的自我。同性别的角色榜样也有帮助影响可能自我。
3、自我不一致
认知人格心理学家探索了不同自我概念间的关系。一种自我不一致理论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认知自我表征。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实际自我,包含所有关于自己是何种人(或你认为自己是何种人)的信息。第二,我们还有一个理想自我,即你对自己梦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象,包括你的梦想,抱负和你为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第三,还有一个应该自我,这是你认为应该成为的那种人,他应该完成来自不同方面(家长,宗教)施加的任务和责任。
根据这个理论,我们经常比较我们的行为方式(实际自我)和想要的行为方式(理想自我),及应该的行为方式(应该自我)。实际自我与理想自我不一致时会引起失望和抑郁。实际自我与应该自我不一致将会导致紧张,焦虑和内疚感。据说,这种比较与其他认知过程是在意识之外发生的,因而你可能会不明缘由地感到抑郁或内疚。
研究者还发现,像其他人格变量一样,对成人所测得的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对其他文化中的自我不一致如何影响情绪还很少研究,但有一项研究发现,比起加拿大学生,日本大学生的实际自我和理想自我间的不一致更严重。但有趣的是,这种较强的自我批判并没有导致日本学生更抑郁。
四、应用:认知行为心理治疗
认知治疗师和认知行为治疗师都认为,不恰当的想法是引起精神衰弱,情绪困扰和自我挫败行为的重要原因。一个人之所以变得焦虑和抑郁,是因为他们隐藏了使自己变得焦虑和抑郁的想法。因此,大多数认识心理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不合适的想法,而用更恰当的想法取代它们。来访者必须认识到自身的认知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治疗师则在此过程中起一种积极作用。
除了解决当前问题,认知人格心理学家经常教来访者怎样面对将来,怎样处理重复的问题。导致重复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是自我挫败思维。治疗师会设法用更恰当的看法来代替这些自我挫败的想法,使他准备好面对失望和失败,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解释这些事情。一些心理学家把这一过程比作接种,就像疫苗能预防生病一样,治疗要阻止消极思维导致不适当的心理痛苦。
认知治疗师有时候会帮助来访者做有关压力经历的内心独白。一个遭受怯场痛苦的音乐工作者在演出前对自己说“想想你能做什么,而不是想到紧张”,当她走上舞台时,可以想“在这种情况下,有点紧张很正常” 。在演出过程中,提醒自己“你做得很好。”最后,奖励自己“每一次你都在进步”。通过这种内心独白,可以克服一些类似情境下的焦虑和紧张。
认知心理疗法并非对每个人都有效,它可能局限于因为不合理的自我挫败思维导致的心理问题。认知行为疗法对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问题特别有效。这些治疗不仅可以减轻情绪障碍的症状,而且经过认知行为治疗的人将来更少产生这些症状。
理性情绪治疗
阿尔波特·艾利斯创建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艾利斯认为,人变得抑郁,焦虑,伤心,是因为错误的推理和非理性想法,他将其描述为一个A-B-C过程,举例来说,假设你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打电话说要和你分手,这就是A,是诱发事件,然后,来访者会认为理由是C,这种情况下,你可能会感到抑郁,内疚,愤怒等,但依照逻辑,是如何从A到C呢?答案是你在这一过程中加入了B——非理性观念,从和伴侣分手的逻辑推论出你应该抑郁的唯一方式是你还对自己说过类似这样的话“我应该被生活中的每个人喜爱,被每个人接纳”,或者“离开这个人,我永远都不会快乐”。显然,这样的想法是不合理的。但这些非理性观念就这样占据着许多人的思想,他们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助才能认清其思维方面的弱点。
艾利斯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隐藏着许多非理性观念并依赖着它们。艾利斯指出,有些观念一眼就能看出非理性,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鉴别,也容易改变。但有些观念就比较微妙和难以捉摸,改变时会遇到很大阻力。
理性情绪疗法的目标可分为两步:首先让来访者查找他们依赖于什么样的非理性观念,并认识到推理上的错误。第二步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一起用合理的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理性情绪疗法经许多来访者验证是成功的,这对近些年来认知取向在心理治疗运用的增多做出了贡献。
五、评价:行为项目网技术
个人建构是凯利人格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治疗方法的关注焦点,但是,怎样具体测量一个人的个人建构?为此,他编制了行为项目网技术。最核心的程序包括两步:首先,受测者列出一系列条目,这些条目可以是人们在生活中遇见的任何事,但是通常包括受测者熟悉的具体的某些人,其次,通过比较该单子上的不同条目,推导出受测者的个人建构。
最普遍运用的行为项目网技术是角色建构技能测验,简称Rep测验。治疗师要求来访者从自己个人经验的各个方面列举出24个人,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等,然后,治疗师给来访者呈现表中的三个人的名字,并问他们“在哪个重要方面这两个人相似而与第三个人不同?”,来访者可能会说,他们两个是热情的人,而第三个是冷淡的,在凯利看来,这位来访者就是用热情-冷淡这一建构来对这三个人分类的。然后再对表中的另外三个人的名字重复这个过程,这次来访者可能会用外向-害羞或慷慨-吝啬的建构来区分这三个人,凯利建议,有20个这样的特质或品质就足以为治疗师提供有关此来访者的基本建构的有效样本。
行为项目网技术被治疗师和临床心理学家广泛运用,以获得来访者和那些遭受各种心理失调的人解释世界的形象地图。也被研究者用来研究其他各种主题,比如大组织内的交流,我们如何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具体到罪犯类型和职业咨询。
像所有其他评估程序一样行为项目网技术也有其局限性。第一,它和其他人格测验不同,它不能产生一个简单的测验分数,这一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于治疗师的解释。第二,该测验存在许多潜在的假设,其中之一是,来访者提供的建构不止局限于单子中所列的这些人物,也可以运用到新环境中的新人物上。另一个假设是,从该测验引出的建构有某种程度上的恒定性。与之相关的假设是,单子上所列的人物代表着来访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接触的人。有些建构只用在来访者很少遇见的极特殊的人上,这些建构对于理解来访者如何与大多数他们接触的人交往的作用不大。
但是,根据凯利的理论,测验这所做的最不稳定的假设是,人们能够描述他们所用的建构。遗憾的是,行为项目网技术受限于我们固有的语言。凯利没有假定现有的词汇能够描述所有的建构,实际上,他界定了一个“前语言”建构,他们在我们学说话之前就发展了。而且,就算来访者用了合适的词汇,治疗师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
六、认知流派的贡献和批判
1、贡献
人格的认知流派的贡献之一在于,它的许多想法是从观察和实验的结果中发展和演化来的。例如,用于解释个体差异的很多认知结构都已经被大量严格控制实验证实。在许多情况下,人格心理学家从社会心理学家或认知心理学家那儿借鉴一些思想和研究程序来论证相似的现象。不仅如此,因为研究者了解了更多的人格认知结构并把它们用在进行的研究中,因此人格认知模型也得到了修正。
认知流派的另一贡献是,它适合当前心理学研究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精神。同时,认知流派对心理治疗的影响近期也越来越普遍。
2、批判
认知流派的最大问题就是,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看,它的概念有时候太抽象,“个人建构”或“可能的自我”到底指什么?我们怎么知道某种图式是否被使用?总共有多少种图式?他们彼此间是什么关系?等等,认知问题的性质使它们比人格理论家运用的很多建构更模糊。
与此有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否需要用这些概念去解释个体行为差异?比如,行为主义者会认为,他们可以用很少的几种建构就能解释相同的现象,而用人格图式或可能的自我去理解人格可能不必要,甚至还会变成令人迷惑的障碍。按照节省律原则,认知理论家有责任说明,和其他较简单的流派相比,他们怎样能更好地解释人格。
人格的认知流派的另一个问题是,现在还没有单一的模型来组织和指导理论和研究。如各种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怎样?认知结构与其他信息加工(如记忆)过程的关系如何?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不同心理学家提出的各种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个人建构和图式有区别吗?
网友评论